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吐蕃犯邊
,懶散初唐 !
吐蕃忽然起兵犯界,這個消息一出,也是立刻震驚了朝野,特別是對于正準備要去泰山封禪的李世民而言,更是當頭一棒,反應過來后甚至氣的差點把兩儀殿給砸了。
本來之前李休提醒過李世民,讓他小心邊疆,不要被人趁機進犯大唐,當時李世民也聽進去了,而且在他看來,最有可能出事的就是西域的西突厥,或者是西北的薛延陀,所以他也暗中命人加強這兩個方向的防備,只要對方敢出兵,就會遭到大唐的迎頭痛擊。
但是讓李世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出事的竟然是西南,說起來吐蕃也不是第一次和大唐起沖突了,以前因為請求和親被拒絕的事,吐蕃曾經(jīng)大舉進攻大唐,結果被李世民派兵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從那之后,吐蕃就主動稱臣納貢。
不過吐蕃雖然向大唐臣服了,但兩國間實質(zhì)上的關系依然不怎么樣,邊境也時不時的出現(xiàn)一些小沖突,但是規(guī)模都不大,而且兩國也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矛盾,再加上吐蕃地處高原,大唐也上不去,所以在表面上兩國倒是保持著一種平靜的關系。
估計也正是因為上面的原因,所以李世民才沒有防備吐蕃,但卻沒想到正是一直沒有什么大沖突的吐蕃,但卻忽然起兵進犯大唐,不過吐蕃進犯大唐的原因倒是很有趣,并不是為了給李世民封禪添堵之類的,而是因為別的原因。
據(jù)松州當?shù)氐墓賳T送來的戰(zhàn)報,自從吐蕃向大唐稱臣后,兩國也在邊境設立了邊市,也便于兩國間的貿(mào)易,甚至還有一些膽大的商人進到對方的國境內(nèi)做生意,比如長安就有一些吐蕃商人,而吐蕃雖然地處高原,同樣也有一些要錢不要命的大唐商人冒險進入吐蕃,因為去一趟的利潤實在太豐厚了,一塊小小的茶磚,在吐蕃境內(nèi)就能賣出上百倍的利潤,簡直比搶錢還容易。
但是隨著兩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卻出現(xiàn)了一種情況,那就是一些吐蕃人看到大唐的繁華后,也是心生向往,再加上吐蕃并不是大唐這種中央集團,而是一種類似部落聯(lián)盟的國家結構,吐蕃內(nèi)部存在著大大小小無數(shù)的部落,這些部落明面上奉松贊干布為主,但是內(nèi)部的管理卻歸他們自己管,松贊干布也別想插手。
一些吐蕃的部落看到大唐的繁華,再加上大唐也控制一些高原區(qū)域,特別是在吞并吐谷渾后,大唐與吐蕃接壤,雙方的交流也更加方便了,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部落紛紛遷到大唐控制的區(qū)域生活,這樣也方便與大唐朝廷貿(mào)易,而且在大唐的治下,他們也能得到各種優(yōu)惠條件,甚至遇到雪災時,還能得到大唐的救濟。
剛開始的時候,遷到大唐的還只是一些位于吐蕃邊緣的小部落,他們本來就不受重視,甚至一場雪災就能讓十幾個小部落滅族,為了自保,這些小部落紛紛遷到大唐,然后在大唐官員的指導下定居,組建了一些十分原始的城鎮(zhèn),生活也越過越好。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吐蕃人知道了在大唐那邊生活的優(yōu)勢,于是就有更多的人動心,甚至連一些大一些的部落也集體進入到大唐的境內(nèi)生活。
隨著越來越多的吐蕃人進入大唐境內(nèi)生活,吐蕃也有些受不了了,畢竟他們生活在高原之上,人口本來就不多,如果再這么流失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們吐蕃靠近大唐的一側就要沒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吐蕃自然十分強硬的向大唐的地方官要人,而且還要求大唐禁止吐蕃人再入境,不過這個要求卻被大唐的官員拒絕了,因為對于這些地方官來說,人口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績,而且現(xiàn)在大唐國力強盛,以前吐蕃就是大唐的手下敗將,因此自然也沒有把吐蕃的要求放在心上。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吐蕃自然是萬分惱火,再加上前段時間,不死心的松贊干布再一次向李世民請求和親,結果被拒絕,于是腦羞成怒下的松贊干布舉兵數(shù)萬再次進犯大唐的邊界,但卻被松州那邊的守軍給擋住了,現(xiàn)在雙方也正處于拉鋸戰(zhàn)中。
“松贊小兒,真當朕不敢殺你嗎!”兩儀殿中,李世民氣的將書案一把掀翻,抽出旁邊的佩劍仰天怒吼道,也不怪他這么生氣,畢竟馬上就要去泰山封禪了,這也是他現(xiàn)在最大的心愿,可是現(xiàn)在邊境發(fā)生這么大的事情,若是處理不好,恐怕這次封禪就要泡湯了。
“陛下息怒,現(xiàn)在最重要的還是調(diào)集大軍前去救援,雖然吐蕃還沒有攻入到我們大唐境內(nèi),但吐蕃畢竟不是個小國,若是再增兵的話,松州那邊很可能會守不住。”面對李世民的怒火,長孫無忌卻是毫不畏懼的上前建議道,松州是吐蕃與大唐的交通要道,所以每次吐蕃出兵,幾乎都會攻打松州。
對于長孫無忌的建議,房玄齡等人也紛紛出言附和,甚至連李休也表態(tài)支持。說起來李休本來不應該在這里,只不過今天李世民召集眾臣商議泰山封禪的事,準備過兩天就動身,卻沒想到忽然接到松州那邊的急報,這才知道了吐蕃出兵的事。
李世民雖然怒不可遏,但畢竟沒有失去理智,當下在發(fā)過脾氣后,也立刻開始與眾臣商議出兵的事,兵者,國之大事,軍隊出征一向都是一個十分系統(tǒng)性的事務,不僅僅只是調(diào)集軍隊那么簡單,另外后勤、路線、作戰(zhàn)的計劃等等全都要提前做好準備。
當天下午,出兵的方案就定了下來,第二天早朝時,出兵的任命就下達了,整個大唐也像是一部嚴密的機器一樣轉動起來,估計用不了多久,數(shù)萬大軍就可以到達松州前線。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三天下午,軍隊的動員也才剛剛開始時,松州那邊卻又快馬加鞭的送來一份戰(zhàn)報,這次送來的是一份捷報,只是當收到這份捷報時,李世民和朝中的文武百官卻懷疑這份捷報的真實性,因為捷報上的內(nèi)容實在太讓人不敢相信了。
松州這份捷報上簽屬的日期與上次的戰(zhàn)報僅僅相差五天,但卻只相差三天送到長安,估計也是因為消息緊急,所以報信的士卒拼了命的趕路,這才提前了兩天送到,而據(jù)這份捷報所說,松贊干布的數(shù)萬大軍已經(jīng)被打敗,而且還是慘敗,本來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只不過捷報上的內(nèi)容卻太過驚人。
原來就在松贊干布率兵攻打大唐,唐軍也出兵迎敵,結果雙方在松州城的西南方向展開決戰(zhàn),唐軍雖然在數(shù)量不占優(yōu)勢,但因為兵精糧足,而且以前又打敗過吐蕃,占據(jù)著心理上的優(yōu)勢,因此也絲毫不落下風,松贊干布估計也是心存顧忌,所以用兵也十分的謹慎,這才導致雙方僵持不下。
大唐在吞并吐谷渾后,也在那里駐扎了不少軍隊,現(xiàn)在吐蕃攻打松州,于是周圍的駐軍也紛紛前去救援,結果就在松州向朝廷求援的戰(zhàn)報送走的第三天,一支本來駐扎在吐谷渾境內(nèi)的府兵也趕到戰(zhàn)場,這支府兵人數(shù)不多,只有一隊,也就是一百五十人,而領兵的則是一位果毅都尉。
大唐是府兵制,每支府兵設折沖校尉一名,果毅都尉兩名,不過府兵按照兵員的數(shù)量分為上中下三等,人數(shù)在一千到四千人之間,吐谷渾那邊本來就人少,府兵也往往招募不到足夠的人數(shù),這次來的那位果毅都尉就是一個下府都尉,一府的兵力也不過千人左右,現(xiàn)在能出一百五十人的兵力也已經(jīng)算是盡力了。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支區(qū)區(qū)一百五十人的小隊,竟然在第二天的交戰(zhàn)中打破了戰(zhàn)場上的均衡,特別是為首的那個果毅都尉,率領著手下的一百多騎兵竟然沖破吐蕃人的防線,一舉穿透了吐蕃大軍,甚至還差點殺到松贊干布面前。
面對這支強悍的大唐騎兵,松贊干布也是嚇的不輕,當下急忙向后撤離,結果他這一退,吐蕃軍隊也是士氣全無,唐軍的主將也是趁機全軍壓上,終于一舉將吐蕃人打的大敗,隨后就是一場殘酷的追擊戰(zhàn),據(jù)捷報上描述,這一戰(zhàn)唐軍斬首敵軍三千余,繳獲的物資無數(shù)。
而且這僅僅只是開始,唐軍并沒有放任松贊干布逃走,而是派出數(shù)支精騎追擊,要知道現(xiàn)在的唐軍已經(jīng)不是以前,以前唐軍主要是生活在平原,上了高原就會戰(zhàn)斗力大減,現(xiàn)在許多唐軍都駐扎在高原上,甚至有些直接就從當?shù)氐拿褡逯姓心迹虼私z毫不用擔心高原反應的問題,結果這次追殺也是深入吐蕃境內(nèi)。
現(xiàn)在結果還沒有出來,不過在占捷報送來的時候,最前面的唐軍已經(jīng)咬住了吐蕃干布敗軍的尾巴,如果運氣好的話,說不定可以活捉松贊干布。
誰也沒想到吐蕃那邊的危局竟然這么容易就解開了,而且還贏了這么一個大勝仗,其中起到最關鍵的自然就是那個勇猛無敵的果毅都尉,剛開始李休還懷疑是不是薛仁貴跑去吐蕃了,但是現(xiàn)在薛仁貴明明在玄武門守著城門,根本不可能擅離,直到后來他看到捷報上的名字時,這才想起了一位差點被他遺忘的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