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錯覺
馮勝也算是熬出了頭。</br> 當接到自己將會被調(diào)遣至倭國作為征伐大將之一的文書后,他立即就興奮了起來、</br> 打仗是一回事,最為主要的事情,是他不再受到陛下的猜忌了。</br> 現(xiàn)在女婿朱橚掌管太孫殿下所設(shè)立的醫(yī)學堂,算是徹底的脫離了這皇室糾紛之中,自己這邊,也跟著受益了。</br> 馮勝的高光時刻,都在大明初年。</br> 那時馮勝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法而被貶官,為都督同知。</br> 時值收復天下,馮勝率軍逆河而上,取汴、洛,下陜州,直趨潼關(guān)。守將夜逃,于是奪潼關(guān),取華州。</br> 征伐山西時,由武陟攻取懷慶,越過太行山,克碗子城,取澤、潞,于猗氏擒獲元右丞賈成。</br> 又克平陽、絳州,擒獲元左丞田保保等,俘獲將士五百余人。</br> 洪武二年,馮勝率軍渡過黃河,直趨陜西,攻克鳳翔。然后渡過隴水,攻取鞏昌,進逼臨洮,降服李思齊。又回軍跟隨大將軍徐達圍攻慶陽。</br> 擴廓遣將進攻原州,聲援慶陽。馮勝扼守驛馬關(guān),打敗其將,于是攻克慶陽,捉住張良臣,是以陜西全部平定。</br> 九月,朱元璋召大將軍回京,命馮勝駐守慶陽,節(jié)制諸軍。</br> 而馮勝卻認為關(guān)陜已定,擅自率領(lǐng)全軍返回。</br> 朱元璋大怒,對馮勝加以切責,念其功大,便赦免了他,未予治罪。但所賞錢財,未及大將軍徐達一半。</br> 后面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去世后,馮勝最為出名的,便就是遼東,奴兒干的金山之役。</br> 也就是那次,有人揭發(fā)馮勝藏匿了許多良馬,派門人向納哈出之妻依次酌酒,以求大珠異寶,王子才死二天便強娶其女,因而喪失降、附之心,又損失濮英三千騎兵,而常茂也趁機攻訐馮勝之過。</br> 朱元璋大怒,沒收馮勝的大將軍印,命他在鳳陽建宅居住,定期上京朝見,諸將士也無賞賜。</br> 馮勝從此以后再也沒有統(tǒng)率過大軍。</br> 撫摸著由宦官送來的虎符,馮勝心中五味陳雜。</br> 什么藏匿良馬,求取異寶,強娶其女。</br> 為什么會有這些事情,馮勝知道,也不存在什么辯解的可能。</br> 在洪武二十年那個時候,馮勝便就是節(jié)制天下兵權(quán)的大將軍,雖說皇權(quán)在上,但若兵權(quán),即便是藍玉,也是他帳下裨將。</br> “老伙計,終歸是回來了,這次,咱們再一起馬上廝殺。”</br> 毫無疑問,馮勝本人也是個喜歡打仗之人,赫赫功名,讓朱元璋都極為忌憚。</br> 這一輩子,馮勝都處于戰(zhàn)事之中。</br> 當初,朱元璋剛拿下定遠,馮國用帶著弟弟馮勝前來投奔,朱元璋見馮國用兄弟穿著儒生的衣服,還以為他是個文弱書生。</br> 不曾想,馮國用簡單露幾手,就震懾住了朱元璋。《明史紀事本末》云:</br> 太祖大悅,俾兄弟皆居帷幄,預頂機密焉。</br> 由此可知,朱元璋初見馮氏兄弟,大喜過望,從此把馮氏兄弟當心腹。</br> 當時,李善長、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都還沒有投奔朱元璋,馮國用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帥才。</br> 朱元璋在野外行軍打仗,夜里睡覺的時候不讓其他將領(lǐng)靠近,唯獨留馮國用在帳內(nèi)護衛(wèi),二人感情很深。</br> 可惜,馮國用只跟了朱元璋七年,在紹興之戰(zhàn)時病逝了。</br> 朱元璋非常痛惜,明朝開國后,朱元璋率先追封馮國用為郢國公。王世貞曾說:馮國用不死,其在韓公、岐陽伯仲乎?</br> 意思是說,如果馮國用不死這么早,明朝開國后,他的地位不在李善長、李文忠之下。</br> 往年的事情,在馮勝的腦海中不斷的閃過。</br> 他緊緊抓住那一枚大將軍印,如果緊握自己的一生。</br> 沒有太孫殿下,他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了。</br> 當初,馮勝最初知曉太子薨逝后,心里頭就在惶恐。</br> 本來馮勝還指望著,自己能熬到太子上位的那一天,現(xiàn)在太子沒了,陛下還會留下他嗎。</br> 好在是太孫殿下的出現(xiàn),讓局勢得到緩解。</br> 但馮勝也非常的清楚,即便是太孫殿下那邊,也不是說隨便就好說話之人。</br> 開國功臣,最為尷尬。</br> 其實馮勝最初的時候,也并不是很出色,像是徐達,常遇春一生未有敗績,而馮勝經(jīng)歷過幾次失敗,丟盔棄甲的逃走。</br> 但他學習的能力很強,到后面就越發(fā)的突出,逐漸的勝利的功勞,就越發(fā)的多了起來。</br> 就是在最初有所功勞的時候,得意忘形了,有被訓斥過。</br> 不過在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還是給了最高規(guī)格的封賞。</br> 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br> 誥詞謂勝兄弟親同骨肉,十余年間,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br> 朱元璋說,馮勝兄弟倆就像自己的親骨肉一樣。</br> 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拉攏功臣的最佳方式除了封賞以外,就是聯(lián)姻。</br> 朱元璋把馮勝的長女許配給常遇春之子常茂,把次女許配給周朱橚,把馮勝的侄女,馮國用之女許配給了沐英。</br> 要知道,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而常茂是太子朱標的大舅子,沐英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br> 這三樁聯(lián)姻,意味著馮勝和朱元璋的利益牢牢綁定在一起,堅不可摧。</br> 不過事實證明,聯(lián)姻這東西,朱元璋是真不看在眼里,別說他馮勝了,哪怕周王朱橚,不也照樣要遭到貶罰么。</br> 大將軍印撫摸了良久,馮勝這才小心翼翼的放回錦盒里收了起來。</br> 而后打開房門,外門寒風呼嘯。</br> 聽到開門聲,旁邊立即有仆從過來。</br> 這種天氣,自然不可能說在門口值守,一般也就是在屋里頭取暖等候,聽到動靜馬上出來即可。</br> 馮勝對仆從道:“備馬,本將軍要去一趟大內(nèi)。”</br> 此時的馮勝,氣質(zhì)已經(jīng)決然不同,意氣風華的模樣,讓那已經(jīng)發(fā)白的兩鬢,不那么起眼,反而是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更添幾分抖擻精神。</br> ......</br> “拖出去砍了!”</br> “陛下饒命啊!!!啊!!!!”</br> 一段小小的插曲,在早朝上演。</br> 眼看就幾天過年了,朱元璋也沒忍住自己的殺性,而是選擇就地格殺。</br> 朱英沒有半句勸諫,只是冷冷看著。</br> 就在剛才,朱英提出,趁著過年之喜,由群英商會興建學堂三十六所,用于十歲左右兒童的啟蒙教育。</br> 最為關(guān)鍵的是,免費!</br> 不僅免收束脩,也就是學費,還可每天午時,供應一餐吃食。</br> 學堂不分男女,不問出身,凡是年歲差不多者,皆可入學。</br> 這也就是意味著,哪怕是沒有戶籍的流民之子,亦或是本身就是流民乞丐的,只要年歲相差不大,就能直接到這里上學。</br> 其中還有一些獎學金,也就是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亦可獲得學堂頒發(fā)的錢財,亦或是實物為獎勵。</br> 獎學金什么放在一邊。</br> 單單就是不收束脩這一點,就會讓不知多少人帶著孩子前去了,更何況還有一口膳食,這可是大大的減少家里的負擔。</br> 賬要怎么算?</br> 在這個年頭,大明初立之際,官府這邊,都是鼓勵生育的。</br> 而哪怕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一般家中都有數(shù)子數(shù)女。</br> 這年頭小孩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沒后世那么多講究,加上夭折的多,即便是皇室也無法避免夭折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更別提民間了。</br> 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尤其是兒子多,那就代表自家勞動力多。</br> 在古代,兒子多,走出去說話更硬氣,腰桿都要更挺直一些。</br> 譬如你加有子三人,鄰居家有子一人。</br> 這鄰里之間,在水田之上,避免不了產(chǎn)生一些矛盾,如水怎么灌溉等等諸多事情。</br> 一旦發(fā)生爭執(zhí),叫上三個兒子往那一站,對面只能悻悻離去。</br> 若是相反,帶著委屈和不爽的,就變成了自己。</br> 這才是真正真實寫照。</br> 而朱英提出一頓吃食后,這些百姓家里的孩子,相當于全部都由朱英來養(yǎng)了。</br> 因為在多數(shù)人看來,小孩子胃口小,吃一頓也就夠了。</br> 尤其是女孩子。</br> 按理說這是一個好事。</br> 畢竟這錢也不是由戶部出,也不是由內(nèi)帑出,完全由群英商會來承擔。</br> 從外層面來看,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造福于民。</br> 怎就讓朱英冷眼旁觀,朱元璋大發(fā)雷霆,直接問斬呢。</br> 因有人站出來反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 朱英這種開民智的行為,觸及到了現(xiàn)在所有讀書人的利益。</br> 這個讀書人,是包括文武百官,勛貴地主,鄉(xiāng)紳富商。</br> 唯一沒有包含的,就是最為底層的黎民百姓。</br> 尤其是翰林院,意見當是最大的,他們把守著學習的通道,高深的知識想要學習,就只能是國子監(jiān),翰林院。</br> 其他地方,只有最為普通的經(jīng)義流傳。</br> 轉(zhuǎn)過來說,翰林院和國子監(jiān)的根本,就在于科舉上面。</br> 那種鄉(xiāng)下百姓中狀元之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因為政治思想,便是《四書》、《春秋》、《詩經(jīng)》等典籍的內(nèi)容與理解,所認為正確的答案,只有他們才知道。</br> 這么一來,等于是為官的上升渠道,被所謂的少部分讀書人所掌控。</br> 什么寒門貴子,那都是小說里面的。</br> 蒙元清洗天下,讓這中原王朝,再沒有了所謂的千年世家,但依舊是宗族天下。</br> 很多地方,一個村,就是一個姓,也就是一個族。</br> 這是無法避免的。</br> 在這族中,以族長的為主一系,便就掌控了最為頂尖的才學。</br> 那些普通族民,連識字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他們必須依附在宗族上。</br> 因為不管在內(nèi)在外,離了宗族,就是流民。</br> 大明,依舊是宗法制的天下。</br> 按照現(xiàn)在大明的說法,也就是說縣城往下,就不存在法律了,都是宗族自己治理為主。</br> 古代什么浸豬籠之類的,就是宗法制衍生出來的刑罰。</br> 在古代當官大多是靠同鄉(xiāng)、同宗族的人來照顧提拔,如果被踢出族譜,那么將沒有人會提拔你。</br> 宗法制十分嚴格,有時候一個考中進士去京師為官,老家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窮親戚來京師辦事,便是吃在這個當官的家里,睡也在這個當官的家里。</br> 且這個當官的不敢有半點怨言,而且還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窮親戚待夠了準備回家,官員還會給一些錢財當作盤纏。</br> 小說里那種看不起窮親戚的行為,其實就整個大明來說,都屬于個例。</br> 絕大多數(shù),都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尤其是宗族里的名聲。</br> 族長的話,比上司可要好使多了。</br> 得罪上司,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給點小鞋穿,鬧大了誰也不想,誰還沒幾分干系呢。</br> 但得罪族長,那就完全不同了。</br> 單單一條不孝之罪,就能讓你立馬下臺,老老實實回鄉(xiāng)接受族規(guī)懲罰。</br> 這只是一個比喻,一般能夠去當官的,和族里的高層,基本上都是一條船上。</br> 然現(xiàn)在,朱英所在之事,就是強行打斷這種階層關(guān)系。</br> 讀書人可不傻,尤其是在觸及到自身的利益時。</br> 哪怕太孫殿下給了很多恩厚,那也沒用,大量的官員開始討論,最后更有官員挺直腰桿站了出來,大聲講述關(guān)于孔子學說,并且隱約斥責太孫殿下,這并未為帝之道。</br> 朱元璋聽著這話,直接被氣笑了,管他還有幾天過年,斬了再說。</br> 時值兩月后,這還是陛下再度于奉天殿中,直接問斬。</br> 朱英自然不可能去勸說,那豈不是把自己當軟肺子搞了。</br> 而且說話那官員,品級不算低,也不知道是自己這么想的,還是有人暗中授意。</br> 很顯然,效果特別好。</br> 在拖出去問斬之后,奉天殿內(nèi)一片安靜,誰都不愿意充當那出頭鳥,給陛下殺雞儆猴。</br> 沒人會懷疑,就目前陛下,哪怕這文武百官全部站出來,陛下也不會有絲毫的猶豫。</br> 將殺得這奉天殿中,血流成河。</br> 是以,傻子才會去白白送死。</br> 有熟悉那被砍頭的官員,暗暗搖頭。</br> 他知道,被砍頭那官員,是因為最近幾月調(diào)動才入了京師,之前一直都在地方。</br> 恰好最近幾月,朱元璋的心情挺不錯,沒怎么殺人,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錯覺。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nèi)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nèi)。</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