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文官大將(上)
對于陶侃來說,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戰(zhàn),在此之前他從沒有統(tǒng)過兵。
早年間,陶侃是廬江郡丞,之后受到重用才得以歷任廬江太守、荊州刺史。
然而在荊州刺史的任上才干了一年多,結(jié)果孫權(quán)、龐統(tǒng)等人就開始作妖了,這使得陶侃的荊州刺史也自此沒得做。
當時的陶侃心想,沒得做官就沒得做官吧,反正也無所謂。
于是,陶侃便前往了巴郡,面見昔日的好友—嚴顏。
二人年紀差不多,如今都已經(jīng)奔五了,相比老黃忠來說也小不了幾歲。
因此,二人可謂是相交多年,關(guān)系不可謂不好。
當時,南方即將大亂已經(jīng)逐漸顯出苗頭,這才有了陶侃的巴郡之行。
陶侃預(yù)感在如此內(nèi)憂外患之下,正在漢中的劉裕一定會出兵巴蜀,陶侃便讓嚴顏早做準備!
當時,“大將軍身死,江東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已經(jīng)傳開,可陶侃并不相信大將軍就這樣輕易地死了。
陶侃讓嚴顏早做準備,以便在接下來的亂局中做好自保,同時也讓他自己先想想應(yīng)該效忠于誰!
劉璋不過是庸碌無能之輩,并非是明主,更不是嚴顏這樣的人物應(yīng)當效忠的對象。
劉裕、孫權(quán)皆是野心之輩,他們的存在只會危害一方,只會讓百姓飽受戰(zhàn)亂之苦。
唯有大將軍才是救苦救難,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人,陶侃勸嚴顏時刻作好為大將軍付出的準備!
陶侃還在巴郡見到了廖立,當初周瑜派他出使益州,如今也在江州城中。
正好都是自己人,廖立本作為前任荊州刺史—周瑜的屬官,如今同樣也可以聽從陶侃的命令。
于是乎,廖立被安排留了下來,做了嚴顏的副手,以此配合嚴顏一起實施陶侃的計劃。
在那個時候,陶侃就已經(jīng)開始布局了,因為他預(yù)感到南方即將大亂。
果不其然,之后沒過多久,廣漢李氏聯(lián)合南蠻一起大舉入侵蜀中。
交州軍也北上攻打郴縣,徐州軍進犯淮南,龐、蒯又舉南郡反叛!
后來,我?guī)е畮熍c韋睿大戰(zhàn)了一場,慘勝一場后在武昌見到了陶侃。
陶侃向我獻策,并定下了消滅劉、陳主力,從而一統(tǒng)南方的戰(zhàn)略方針!
我采納了陶侃的策略,陶侃也因為此次的獻策功勞被我提拔為后軍師,位列四大軍師之一!
前軍師周瑜!
左軍師王猛!
右軍師魯肅!
后軍師陶侃!
同時,陶侃在回到西陵之后,依舊還被任命為荊州刺史!
并且在不久之后,陶侃被我給予了一萬大軍,奉命和黃忠所部一起進駐武昌鎮(zhèn)守!
陶侃自此從文官搖身一變,成為了大軍統(tǒng)帥,真可謂是文官大將!
關(guān)鍵是陶侃本就知兵,乃是文武雙全之人,只是以前沒人知道罷了。
然而我卻是知道,畢竟我作為穿越者,乃是掛逼般的存在!
在我眼里是不是人才只看名字、籍貫就可知,但凡是歷史名人的,又有哪個不是大才?
也因此,我的麾下人才眾多,且個個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凡在其他人麾下不受重用的,或者一直以來都遇不到明主的,在我麾下卻都能受到重用。
東吳四大都督、江東十二虎臣,還有一眾魏晉南北朝的名臣名將,如今都在我麾下受到了重用。
其中,尤其是陶侃,他獲得的重用可謂是最多的!
歷史上的陶侃堪稱東晉王朝的救火隊長,可以說正是因為陶侃的存在,東晉王朝才能在五胡亂華之后得以在南方延續(xù)下去。
一開始,晉室衣冠南渡,司馬睿在王導(dǎo)、王敦的幫助下只是占據(jù)江東而已。
后來是因為陶侃的活躍表現(xiàn),他幫助東晉打下了荊州和交州,平定了各地的割據(jù)、叛亂。
可以說沒有陶侃,就不會有歷史上的東晉王朝,至少東晉王朝是肯定不能保住南方半壁江山的。
如今陶侃親自上陣,手下也有三軍一萬五千大軍,可謂是如魚得水。
仿佛是天生的一樣,從未帶過兵的陶侃卻可以憑借著自身的身份、威望和能力,將大軍指揮得如臂使指。
一軍五千人,陶侃分派五名軍司馬,各自率兵守衛(wèi)在每一處。
南面城墻長達數(shù)里,分五個防區(qū),每一部各守在一個防區(qū)。
刀盾兵在前抵御箭矢的攻擊,投矛手負責(zé)擊殺來犯之敵,長槍兵負責(zé)擊殺漏網(wǎng)之魚。
一軍五千人,五部各一千人,每部皆分三個兵種!
他們彼此之間卻能夠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此乃陶侃的部署。
同時,陶侃還在城下布置了兩軍作為預(yù)備隊,哪里頂不住就上哪里。
畢竟在城外,陶侃要面對的楚軍人數(shù)多達十萬之眾,乃是其他兩個方向來犯之敵的兩倍!
面對的敵軍更多,更強,陶侃自然也要全力應(yīng)對。
可在守軍的配合下,在陶侃的指揮下,楚軍卻是寸步難行。
要知道楚軍可是攜帶著大批攻城器械一起來的,其中不乏有沖車、井闌車等大型攻城器械,但面對陶侃所在的南城墻卻是顯得毫無作用!
沖車上有楚軍布置的弓箭手,但他們射出的箭矢卻總是被吳軍的刀盾兵所擋,造成的傷害幾乎為零。
井闌車是用以攻城的最佳器械,上面的擋板一旦被放下,楚軍便能源源不斷地從里面沖出。
然而吳軍的主力卻是投矛手,他們每人配備五支投矛,一軍之中總共兩千投矛手就等于有一萬支投矛。
雖然投矛不至于百發(fā)百中,但一旦被命中,那么必定是非死即傷!
因此,每當楚軍從井闌車中沖出,未到城頭便已經(jīng)被投矛殺死了大半。
關(guān)鍵投矛手身旁還有長槍兵,兩米五的長槍往前一捅,楚軍根本沒人可以幸免。
這就使得楚軍的攻城成了勇闖地獄,一旦登城就幾乎無人幸免,和送死沒什么區(qū)別。
就算被投矛命中后僥幸沒死,但在高處由于慣性也很容易跌落,三丈高的距離掉下去必死無疑。
就算僥幸躲過了投矛,或者沒被命中也沒用,因為根本躲不過兩米五的長槍。
在如此打擊下,南城的楚軍傷亡遠超其他兩處,幾乎每一天都要付出兩三千人的傷亡!
十天的攻城戰(zhàn)下來,南城的楚軍主力居然累計傷亡了近三萬人,加上其他兩處的傷亡累計達到了五萬人!
偏偏觀城頭吳軍,彼此之間配合緊密,十天下來居然只傷亡不到百人!
陶侃用兵恐怖如斯,偏偏直到此時,陳霸先和孫權(quán)二人才開始重視起這個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