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章 二十統(tǒng)帥(二)
十六、鄧艾(曹魏)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原名鄧范,義陽郡棘陽縣人,魏晉時期大臣、將領、軍事家。
鄧艾早年憑其才學獲舉薦為典農(nóng)都尉學士,但因口吃未能升官,后就任與農(nóng)業(yè)相關的稻田守叢吏草一職。
正始元年(240年),鄧艾奉命督辦臨潁、陳州、項城、壽春的屯田。
他察看了這些地方的農(nóng)田水利情況后,認為只有興修河渠、引水灌溉,才能提高農(nóng)田產(chǎn)量,并可利用水道運輸軍隊軍需。
鄧艾上書陳述治水開渠之道,又編著治水要術(shù)《濟河論》。
正始二年(241年),曹魏采納鄧艾的建議,開廣漕渠,引河入汴,使曹魏大軍及輜重可以“泛舟而下,達于江淮”,同時灌溉淮北農(nóng)田。
后累遷城陽、汝南太守,所到之處荒地開辟,糧草豐收。
1.景元四年(263年),鄧艾與鐘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最后他率先進入成都,使得蜀漢滅亡。
2.景元五年(264年),鄧艾被鐘會污蔑,遭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與其子鄧忠被衛(wèi)瓘指使護軍田續(xù)殺害于三造亭。
鄧艾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nèi)政也頗有建樹,為統(tǒng)一魏晉大業(yè)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鄧艾帶領民眾先后修成了廣曹渠、百尺渠,渠通潁水、淮水,澆灌了二萬頃田地,溝通了三百余里水運大道。
此舉為抗衡東吳、安固東南邊陲、統(tǒng)一魏晉大業(y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十五、呂光(前秦、后涼)
呂光(337年~399年),字世明,祖籍略陽郡臨渭縣人,出生于枋頭,氐族。
前秦時期名將、軍事家,后涼開國君主。
太尉呂婆樓之子,靈帝呂纂之父。
呂光精通兵法,驍勇善戰(zhàn)。
青年時期,深得王猛賞識,以舉賢良入仕,起家美陽縣令,任內(nèi)治理有方,得到百姓的愛戴,后遷鷹揚將軍。
1.永興二年(358年),征討并州牧張平,將萬人敵張蠔刺下戰(zhàn)馬,與鄧羌合力將其擒獲。
2.建元四年(368年),在平定五公之亂的戰(zhàn)役中用計擊潰茍興,斬殺苻雙、苻武,立下大功。
3.建元六年(370年),領軍征伐前燕,受封都亭侯。
4.鎮(zhèn)壓蜀地李烏起義,平定聲勢浩大的苻洛、苻重之亂。
5.后征服西域諸國,屢立戰(zhàn)功,為宣昭帝苻堅所器重。
6.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呂光帶兵東歸,消滅涼州刺史梁熙,占據(jù)姑臧自立。
先后討平張大豫、徐炅、彭晃、康寧、王穆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河西。
收到苻堅死訊后,為其發(fā)喪,尊苻堅為皇帝,謚曰文昭皇帝,隨后據(jù)地稱制,先后自封酒泉公、三河王。
7.龍飛元年(396年),自稱天王,國號“大涼”。
隨即大破南羌首領彭奚念,擊敗西秦,迫使乞伏乾歸稱臣。
呂光征戰(zhàn)四方,后涼疆域不斷擴大,鼎盛之時,西包蔥嶺,東劃大河,成為威震西北的一方霸主。
但其在位后期年老倦政,執(zhí)政失當,聽信讒言,殺害沮渠羅仇等忠臣,致使人心思變,反叛四起。
病重之時,冊立太子呂紹為天王,自號“太上皇帝”。
龍飛四年(399年),呂光去世,享年六十三歲,謚號懿武,廟號太祖,安葬于高陵。
………
十四、陳慶之(南梁)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義興郡國山縣人,南朝梁將領。
陳慶之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起家奉朝請。
1.普通六年(525年),出任武威將軍,迎接元法僧歸附,遷宣猛將軍。
2.大通元年(527年),聯(lián)合曹仲宗、韋放會攻打北魏渦陽,迫使渦陽城主王緯出降。
3.大通二年(528年),加號飆勇將軍,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
次年,擊敗擁兵七萬、筑壘九座的魏將丘大千。
在考城擊敗擁兵2萬的魏將元暉業(yè)。
五月,連拔滎陽、虎牢二城,長驅(qū)直入,護送元顥到洛陽。
經(jīng)歷四十七戰(zhàn),平定三十二城,所向無前。
后來,北魏重兵回師洛陽,元顥的十萬大軍慘敗,陳慶之的梁軍也隨之而敗。
最終,陳慶之只身潛返江南。
4.中大通二年(530年),出任司州刺史,參加懸瓠之戰(zhàn),擊敗北魏潁州刺史婁起。
楚城之戰(zhàn),破東魏孫騰等人。
5.大同元年(535年),與東魏堯雄交戰(zhàn)兩次,皆失利而還。
6.大同二年(536年),破東魏侯景,進號仁威將軍。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謚號為“武”,長子陳昭繼承爵位。
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不善騎馬,善撫軍士,富有膽略,善于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眾心的儒將。
………
十三、陸遜(東吳)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華亭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吳郡陸氏。
1.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quán)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
曾率兵擊破丹陽山越首領費棧,得精兵數(shù)萬人,后娶孫策次女為妻。
2.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呂蒙襲取荊州的行動,因功累封婁侯。
3.黃武元年(222年),蜀漢皇帝劉備大舉征吳,孫權(quán)命陸遜為東吳大都督。
在夷陵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破蜀漢軍四十余營,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4.黃武七年(228年),又于石亭之戰(zhàn)大敗魏揚州牧曹休大軍。
5.黃龍元年(229年),孫權(quán)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輔佐太子孫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烏七年(244年),升任丞相、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在“二宮之爭”中,他被卷入孫權(quán)父子相爭中。
因親屬多支持太子孫和,陸遜屢受孫權(quán)責備,最終在赤烏八年(245年)憂憤而死,終年六十三歲,孫休時被追賜謚號為“昭”。
陸遜文武兼?zhèn)?,追隨孫權(quán)四十余年,統(tǒng)領吳國軍政二十余年。
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
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孫權(quán)將他與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