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關(guān)鍵之人
雖然這個世界的人口翻了三倍,帶來了諸多好處,但本身的耕地面積并沒有增加。
原本在另一個時空,漢末因為人口的流失,許多諸侯治下都不得不采取屯田。但也因為這個世界人口眾多,而變得不再需要了。
田地是百姓們賴以生存的生產(chǎn)資料,但也因為耕地數(shù)量的不足,而變得更加珍貴起來。
有人種田,卻又無田可種,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所以在新制度之下,為戰(zhàn)死、傷殘、退伍的將士家屬補償田畝,未嘗不是一個好政策。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新制度在江東,不亞于一次商鞅變法。在提高了百姓參軍熱情的同時,也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但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
這一次的赤壁之戰(zhàn)和安陸之戰(zhàn),屬于兩大諸侯間爭霸的戰(zhàn)爭,但卻沒有帶來任何經(jīng)濟上的好處。反倒因為大量的傷亡,而需要大量的田畝、錢糧進行補償。
沒有增加任何一畝地,也沒有繳獲一分一毫的錢糧,這樣無疑對揚州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永遠(yuǎn)是一筆經(jīng)濟賬,而不單單只是雙方軍隊人數(shù)的對比,以及雙方傷亡數(shù)字的對比。而是戰(zhàn)前的糧草調(diào)集,以及戰(zhàn)后的田畝、錢糧補償。
地就那么多,除非能夠讓領(lǐng)土得到增加,不然分完就沒了。
庫存的錢糧也就那么多,除非戰(zhàn)后能夠得到繳獲,否則分完也沒了。
想要有源源不斷的土地和錢糧供給,唯有通過三個途徑:
一是不停地攻城略地,就好比昔日的強秦一般;
二是增加財政收入,比如提高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以及增加其他方面的稅收;
三是向達官顯貴們借取。
第一條途徑,因為如今前線糧草不足,加上夏季來臨不宜用兵,也只能暫時放棄了。
第二條途徑,在短時間內(nèi)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唯有接下來再進行改革,然后慢慢實現(xiàn)。
所以只有第三條途徑,才可以解決眼下的困境。
“子布,不知咱們庫存的財貨還有多少?能否將補償?shù)奶锂€和糧食,用財貨來代替補償?”我有些不死心地問道。
“主公,咱們?nèi)缃駧齑娴呢斬浀故浅渥?,但主公之舉萬萬不可?。 皬堈汛蠹?。
“為何???”我不解地問道。
“倘若用此舉,必會引起百姓恐慌,這是一。第二個,倘若大量的財貨流入民間,還可能會導(dǎo)致物價上漲!”張昭解釋道。
得,原來還有這個道理!
看來在古代,糧食才是硬通貨,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亂世,甚至比金銀還好用。也難怪,百姓們更樂意接受糧食作為補償了。
“哎,看來還是得問大族借糧,可是動輒百萬石糧食,大族愿意借嗎?又是否能借的出來?”我不禁感到了擔(dān)憂。
“百萬石糧食,揚州境內(nèi)的大族肯定是拿得出來的,唯獨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大族愿不愿意借,二是又愿意借出來多少?”張昭說道。
“嗯,你說得有道理。”
“其實,自主公將治所遷移到金陵之后,許多來自其他郡縣的大族,多放棄了原本家鄉(xiāng)的田產(chǎn)。比如吳縣的大族,多用家鄉(xiāng)的田產(chǎn)換來的官位!但也有些大族,依舊有家人守在家鄉(xiāng)。但不論如何,揚州境內(nèi)大族何其多也!湊一湊,總能有百萬石糧食擠出來的!”張昭補充道。
“那咱們以誰來作為突破口呢?”我連忙問道。
“廬江境內(nèi)的大族,大多因為這幾年的動亂而被清洗一空。就連像周大都督這樣,也舉家遷移到了金陵來,所以廬江境內(nèi)并無多少大族存在。而原本屬于那些大族的田地,也多在之前補償了下去,或被流民分走了。就算還有剩余,想必也不會太多。但是昭記得,廬江境內(nèi)有一人可以幫助我等,解決眼下的困境!”張昭說道。
“誰?”我連忙問道。
“陶侃,陶士行!此人雖非大族出身,但卻久在廬江郡丞之位上。去年戰(zhàn)后,在新政策出臺后,廬江籍將士的補償也多經(jīng)此人之手。不僅如此,此人對廬江的情況知之甚深,且在郡內(nèi)名望頗高。如果能得此人相助,必能事半功倍!”張昭回答道。
“陶侃?”我驚呼起來。
“莫非主公聽說過此人?“張昭詢問道。
“當(dāng)然聽過,孫賁、徐琨曾經(jīng)多次和我提及過此人。”我信口胡謅道。
我哪里知道這些?平日里我都在研究打仗,對政事和人事真是知之甚少。
之所以知道陶侃,是因為此人乃是東晉時期的大人物,乃是東晉排名前五的赫赫名將。
陶侃此人不僅用兵有方,而且還是位治理之才,可以說是大大的人才一枚。
“聽聞徐琨將軍此次隨主公一起返回了金陵,不如向徐琨將軍說明一番緣由,由他前往廬江一趟,請?zhí)帐啃袔椭蹅??”張昭建議道。
“好主意!而且不瞞子布,我打算設(shè)立四大軍區(qū),淮南軍區(qū)和三江軍區(qū)正是由徐琨、孫賁二位負(fù)責(zé)。此次徐琨將軍與我一同回來,是要接了家眷之后再去壽春赴任的!屆時,讓徐琨將軍順道往皖城一趟,找到陶侃,說明一番,豈不美哉!”我高興地說道。
“哎呀,既然如此,事不宜遲。主公,咱們一起前去徐琨將軍的府上如何?”張昭也同樣高興地說道。
“請?!?/p>
在前往徐琨府邸的路上,我又給張昭講解了一番關(guān)于四大軍區(qū)和兩大軍團的事情。
對于這種純粹的軍事問題,張昭倒是沒有發(fā)表任何地意見。唯獨對于山越問題,張昭的想法倒是與我不謀而合。
既然殺又殺不光,打又打不服,那就設(shè)立軍區(qū),派駐少量的軍隊,然后采取懷柔政策。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山越人也不傻,能有更好的活路,他們也不會不進行選擇,反而死扛到底的!
注: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原籍鄱陽郡,吳國被西晉平定后,陶侃家遷居廬江郡尋陽縣。
本是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
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
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
陶侃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lián)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wěn)定東晉政權(quán)立下赫赫戰(zhàn)功。
他精勤于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史稱他治下的荊州“路不拾遺”。
在后將軍郭默擅自殺害劉胤后,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唐德宗時,陶侃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