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不敗之地
第二天,城外有士卒來報,曹軍依舊在三十里外,并沒有撤退的跡象,而這也符合我與魯肅的推斷。
“子敬,你怎么看?”
在城中休息了一晚,我便帶著魯肅、明衛(wèi)來到了城北的軍營,準備召開一次軍議。
“回主公,曹軍的意圖不過是誘使我軍北上,所以我方不動,曹軍也不會有所行動。”魯肅回答道。
“哈哈,我不動,敵不動,倘若我軍開始行動,曹軍便也會行動咯?”我笑著說道。
“正是如此!曹軍的依仗便是徐庶的計劃,而他們的意圖便是誘使我軍前往樊城,并與荊州軍一起將我軍全殲。所以眼下的關鍵,便是章陵那邊的成敗了!”魯肅解釋道。
“主公,您不是派了太史慈將軍與沈校尉前往章陵,設置囤糧之所了嗎?難道章陵那邊會受到敵軍的攻擊?”韓當不禁問道。
“不錯,軍師就由你來為大家解釋一下吧!”
之前荊州軍的動向,我并沒有通知眾將,所以此時大家都不知情。
于是,魯肅便進行了一番說明。
當眾將聽到瞞天過海之計的時候,不禁一片嘩然。但又在聽了魯肅之計后,紛紛表示此計高明,不但可以將計就計,把前來偷襲的荊州軍全殲,還能讓曹軍和荊州軍主力蒙在鼓里。
“主公,太史將軍驍勇,又有吾侄從旁協(xié)助,所以計劃必能成功!就是不知道我軍接下來該怎么辦?”
沈慶乃是沈攸的叔父,自家從子的能力他心知肚明,所以十分放心。
“軍師,倘若咱們不動,曹軍恐怕也不會主動撤退的。而如今加上城內(nèi)守軍,咱們足足有六萬之眾,反觀曹軍不過兩萬余人,我眾敵寡。倘若再按兵不動,難免會讓曹仁、羊侃生疑!”我對著魯肅說道。
“主公所言極是,不過咱們也得佯裝不知敵軍計劃才可!”魯肅說道。
“也是,諸位!假如你們都不知情,曹軍攻城,我方來增援,如今我眾敵寡,又該如何用兵?”我沒有下達命令,而是詢問眾將,以作考較。
“主公,我眾敵寡,應當立即向曹軍大營發(fā)起攻擊!”韓當說道。
“末將贊同韓當將軍的意見!”孫河說道。
“倘若曹軍不退,我方強攻的話,必將損失慘重,不如派遣一軍,佯攻一番,以作試探!”程普說道。
前、右、后三軍主將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雖有不同,但都是要主動出擊。
“你們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直接說出來?!蔽铱聪蚱渌麑㈩I,尤其是沈慶、陳慶、陸遜三將,對他們予以了厚望。
陳武、潘璋、吳才、賈華都贊同韓當?shù)囊庖?,希望全軍壓上,直接逼迫曹軍退兵?/p>
朱桓、沈慶、陳慶、徐盛則贊同程普的意見,希望先作試探。
“伯言,你怎么不說話?難道是有其他的意見?”我看著一言不發(fā)的陸遜,于是問道。
“主公,諸位,遜在想,倘若全軍壓上,是否會打草驚蛇?又倘若委派一軍前去試探,曹軍見狀,又是否不退,而是見人數(shù)不多,直接戰(zhàn)上一場?”陸遜表達了他對兩種計劃的憂慮。
“嗯,也有道理!既然兩種計劃都不完美,那你說該怎么辦?”我微笑著說道。
“末將猜測,曹軍已經(jīng)做好了全軍撤退的準備,倘若全軍壓上,敵軍必退。又倘若先遣一軍,敵軍也必會迎戰(zhàn)!”陸遜說道。
“伯言,倘若敵軍迎戰(zhàn),我軍再全軍壓上,豈不是萬無一失,你還有什么憂慮的?”程普不解道。
“德謀將軍,眼下我軍正在企盼著來自章陵的捷報,敵軍又何嘗不是?只是咱們得佯裝不知情,方可騙過曹軍!否則的話,但凡露出一絲馬腳,興許曹軍就不是退往樊城,而是直接退回宛城了!如此一來,主公和軍師的計劃豈不白費?”陸遜說道。
“有道理,伯言說的好!”
我不禁大喜,陸遜的謀略真不是白給的,也不愧是我欽定的副軍師!
而其他人也在一番思考后,對陸遜之言給予了高度的贊揚。
但陸遜卻沒有絲毫的驕傲,而是提出了他的計劃!
那就是委派陳慶、吳才率領白袍軍,繞過曹軍,直取新野!
為什么是新野呢?因為這是曹軍退回宛城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曹軍的糧道!一旦切斷,兩萬五千曹軍便將困死在新野郡境內(nèi),而我軍則會立于不敗之地。
之后,我軍主力繼續(xù)按兵不動,一邊等待章陵的消息,一邊坐觀曹軍動作。倘若曹軍察覺到我軍的意圖,就必會主動退兵!倘若曹軍不動,那我軍在得到章陵的消息后再作行動不遲。
總之,陸遜的計劃便是在脫離原計劃外,保障了我軍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反觀魯肅的計劃,則是基于敵軍的計劃出發(fā),來的一出將計就計。
倘若按照魯肅之計,我軍接下來就會在樊城之下直面曹軍,并大戰(zhàn)一場。
而按照陸遜的計劃,曹軍也不過是土雞瓦狗,甚至再加上荊州軍一起,也能輕易勝之!
陸遜的計劃也讓包括魯肅在內(nèi),帳內(nèi)所有人都表示了贊同。
于是,我便作出了安排,派遣陳慶、吳才率領六千白袍軍先行北上,深入敵后。
接下來的三天,曹軍果然沒有動作,對于白袍軍的動向也無動于衷,而我軍自然也是按兵不動。
直到太史慈派出的信使到來。
看過書信之后,我不禁氣血上涌,整個人都差點失去了控制。我當著眾人的面,把沈慶劈頭蓋臉地一頓臭罵。
沈慶一開始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直到撿起我丟在地上的書信一看,這才恍然大悟。
其他人也將書信一一傳閱,才終于知道了所發(fā)生的一切。
如果遵照魯肅的計劃,應該由沈攸堅守城池,再由太史慈率領艦隊切斷荊州軍的退路,然后前后夾擊!如此一來,幾乎可以不用付出多少傷亡,便可全殲敵軍。
而現(xiàn)在,因為沈攸的自作主張,導致其部眾戰(zhàn)死十之八九!
按照軍法,沈攸應當處斬,以正軍法!但最后他幡然悔悟,與敵將同歸于盡,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但戰(zhàn)死將士們的撫恤卻需要由沈攸來出!現(xiàn)在沈攸死了,這部分就應該由沈慶來支付。
好在沈慶身為中郎將,俸祿不低,又是吳郡大族出身,并不缺錢,再加上他也清楚是自己從子的錯,于是欣然答應。
注:沈慶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吳郡武康人。本是南朝劉宋名將。
沈慶之出身吳興沈氏,參與抵抗孫恩之亂。
義熙十一年(415年),得到征虜將軍趙倫之賞識。作戰(zhàn)勇猛,善于謀略,兩次參加北伐,平定緣沔諸蠻、鄖山蠻、犬羊蠻、西陽五水蠻等蠻族,討平劉劭、魯爽、劉誕等叛亂。
孝武帝臨終時,以為顧命大臣。一生歷仕(宋武帝、宋少帝、宋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
永光元年(465年),屢次直言進諫,觸怒前廢帝,坐罪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