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中原大亂(下)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諸侯之間本就以利益為大。
桓溫本是曹操同鄉(xiāng),二人乃是發(fā)小,桓溫本該忠于曹操的。
作為曹操的小老弟,桓溫為曹操鎮(zhèn)守一方?jīng)]啥好說的,不然顯得曹操看人的眼光也太差勁了。
事實上,謝安、桓溫、蕭衍三人不僅能力沒問題,就連忠誠度也沒問題。
然而身在亂世,人心都是會變的,桓溫便是如此。
自從曹操率軍西進之后,沒了大哥的約束,三家諸侯就完全當家作主成了主人。
等到曹操召各地駐軍全部離開之后,三家諸侯也就此起了野心,以為從此以來將會在各自的地盤翻身做主人了。
然而事實上,這也是郭嘉遺計的一部分,一切盡在曹操的掌控中。
對此,三家諸侯并不知情,反正他們的野心也被激發(fā)了。
在歷史上,蕭衍做過皇帝,謝安、桓溫都是權(quán)臣。
別以為謝安在淝水之戰(zhàn)中扶東晉不倒,事實上,謝安其實也是個權(quán)臣!
在東晉這個朝代,皇族司馬家并沒有什么權(quán)利,權(quán)利都被掌控在王家、謝家等等士族的手里。
你要說彼時的謝安是東晉王朝的忠臣吧,那他也確實是,然而謝安比之曹操也差不了多少。
只不過曹丕后來稱帝,曹操也因此被追封為帝王,而謝家子子孫孫都沒有這么干罷了。
桓溫的話基本上和曹操是一類人,二人不僅在世時都沒有稱帝,反而是兒子后來都稱帝了。
所以說,歷史上的桓溫其實一輩子都在模仿曹操,當然這一世也不會例外。
因此,桓溫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攻占許都,然后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彼時,三家諸侯不僅各自的實力不一,地盤大小也不一樣。
其中,謝安掌控著兗州的全部,有著陳留、濟陰、東郡、山陽、東平、濟北、任城、泰山八個郡國。
桓溫前期雖然掌控有徐州的全部,但徐州總共只有瑯琊、彭城、東海、下坯、廣陵五個郡國,后期廣陵還被曹操割讓給了孫策。
這使得現(xiàn)在的桓溫手里就只有四個郡國,因此,桓溫一直對廣陵念念不忘,又對淮南虎視眈眈。
至于蕭衍手里也只有四個郡國,說起來,蕭衍和桓溫倒是同病相憐。
作為一路諸侯,作為一方梟雄,桓溫和蕭衍在本質(zhì)上其實是一樣的。
二人不僅要為曹操鎮(zhèn)守一方,還得一起防備著實力僅次于曹操的孫策,這讓二人的心里一直憋著一股子勁。
在他們看來,他們兩實力都不強,卻要防備實力強大的孫策!
反觀謝安,不僅手里有八個郡國,實力和他們兩加起來差不多。
而且謝安的兗州只需要防備實力相對弱小的青州袁譚!甚至在兗州的北邊就是魏郡,那里同樣是曹操的地盤!
要知道同為需要防備的對象,袁譚手里也就只有七個郡國,孫策手里卻有十八個郡國!
等于說有八個郡國的謝安,加上老大哥曹操的一部分力量,一起防備只有七個郡國的袁譚!
而加起來只有八個郡國的桓溫和蕭衍,同樣加上老大哥曹操的一部分力量,卻要一起防備擁有十八個郡國的孫策!
更何況孫策手里的廣陵,以前是桓溫的!這讓桓溫的心里極度不平衡??!
也因此,桓溫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聯(lián)合蕭衍,然后一起先對付謝安!
于是乎,現(xiàn)在三方軍隊齊聚許都,準備搶奪許都的控制權(quán)。
一開始,蕭道成很是緊張,以為己方必輸無疑。
畢竟豫州軍加起來也就三萬余人,兗州軍也有三萬余人,徐州軍也有三萬余人!
蕭道成以為兗州軍和徐州軍還是一伙的,畢竟他們是從一條路回來的,現(xiàn)在又是從一條路過來的。
豫州軍和兗州軍的主帥——蕭道成、謝艾,原本兩個人各自統(tǒng)帥著軍隊在許都城外對峙,互相干瞪著眼睛。
就當局勢讓雙方都為之緊張,也讓許都城內(nèi)的五千曹軍也無比緊張之時,徐州軍卻突然開始進攻兗州軍的后方。
這一下子,兗州軍在猝不及防之下,當場就被徐州軍打得損失慘重。
蕭道成見狀,起初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但很快就是一陣狂喜。
蕭道成當機立斷,立即下令,豫州軍開始向兗州軍發(fā)起猛攻!
兗州軍號“北府兵”,這些兵都是由流亡的河北青壯組成的,因此戰(zhàn)斗力極為強悍。
在北地與秦軍作戰(zhàn)的時候,四州聯(lián)軍中戰(zhàn)斗力最強的一支便是兗州的北府兵,現(xiàn)在也是如此。
然而兗州軍先是猝不及防,接著又被兩面夾擊,因此很快大敗。
兗州軍當場潰敗,向著陳留方向逃跑,二州軍隊見狀卻是不再追擊。
這一下子,在許都搶奪戰(zhàn)中,兗州軍算是出局了。
然而事實上,兗州軍此來并非是為了搶奪許都,只是為了教訓下蕭道成罷了。
誰成想,兗州軍不僅沒有達成目的,反而被兩州軍隊給聯(lián)合起來打了個大敗。
隨后,豫州軍和徐州軍聯(lián)合,雙方一起包圍了許都。
面對只有區(qū)區(qū)五千曹軍防守的許都,二州軍隊卻也不敢貿(mào)然強攻,只是將之包圍了起來。
一方面是因為許都乃是現(xiàn)在的帝都,且天子尚在,二者都不敢輕舉妄動。
另一方面是因為對手乃是曹軍,倘若進攻,那就等于是把曹操徹底得罪死了。
不管是蕭道成也好,還是桓玄也罷,二人都不過是軍隊統(tǒng)帥。
哪怕是二人背后的蕭衍、桓溫來了,面對曹操,二人也得喊聲老大哥。
二人在等,等曹軍大敗,等曹操身死的消息傳回到后方。
倘若曹軍敗了,曹操死了,那么二者再進攻也不遲。
反之,二人就會率軍撤退,屆時大可以找個借口說是誤會之類的。
二人相信,到那時候曹操也不會拿他們怎么樣!畢竟二人也沒真的攻打許都。
二人算盤打得很好,七月,二人果然收到了曹軍大敗的消息。
只不過曹軍確實敗了,曹操本人卻是沒死,但也差不多半條命沒了
雖然曹操沒死,但二十萬曹軍聽說只回來了不到四萬,如今正在河東!
于是乎,收到消息的蕭道成、桓玄二人,在一番商量以后,當即就提兵撤退了。
隨著二州軍隊這一撤,加之曹操即將返回,許都城內(nèi)的曹丕、荀彧、司馬懿等人也不禁松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