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往事重提
男女距離太近了不妥,孔夫子曰:“唯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br> 這句話的意思若讓顧青來理解,那就是別跟女人靠得太近,太近了女人就會很無禮,或者會非禮。男孩子在外面一定要保護好自己。</br> 顧青伸出一根手指頂住張懷錦的額頭,用傲嬌的姿態(tài)緩緩將她推開。</br> “我耳朵不背,不用湊那么近。”</br> 張懷錦哼了一聲,道:“快說,要問我什么?”</br> “我想問的是,昨夜我作的詩,為何要用前八句特意形容李姨娘的劍舞之姿?后面幾句為何突然轉了筆鋒感懷昔年?這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后,請你背誦全文。”</br> 張懷錦傻眼了:“???”</br> “啊什么啊,快回答。”</br> 張懷錦呆滯半晌,接著大怒:“你,你你……你不是人!”</br> “吶,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我怎么你了?怎么就不是人了?”</br> “你你……你是故意的!二祖翁問得我受不了,我才偷跑出來,你比他更過分,還要我背誦……”張懷錦氣壞了。</br> 顧青搖頭,這位也是個學渣啊。</br> 所以顧青以前對她的“蠢萌”評價是實至名歸了?尤其是“蠢”,可能比“萌”還要多一點。</br> 見顧青一副傲嬌的樣子,張懷錦氣道:“作詩作得好又如何?你為何不跟我比字呢?看誰的字寫得好,敢比嗎?”</br> 顧青扭頭朝門外大聲道:“來人,送客!”</br> 張懷錦咯咯笑了起來,推了他一把,道:“好了,咱們不要互相傷害了,行吧?”m.</br> “好,不準互相傷害了,不然絕交,割袍斷義。”</br> 張懷錦盯著他的臉,道:“不過我真沒想到你竟有如此才情,昨夜你作的那首詩真的很妙,今早我聽說作那首詩的人是你,我很自豪,滿府到處跟人說,作此詩的人是我二哥,好多人都特別羨慕我。”</br> 顧青笑道:“以后去酒樓飲酒,結賬時報我的名號可以打骨折。”</br> “二哥你果然跟別人不一樣,二祖翁天天跟我念叨,說女子應足不出戶,不論有沒有出閣都不應該到處亂跑,會壞名聲的,你似乎并不介意女子拋頭露面?”</br> 顧青失笑:“這有什么介意的,一千多年以后的女子不僅到處亂跑,穿的裙子更是短得不行,拋頭露面算什么,拋頭露屁股了解一下……”</br> 張懷錦大笑捶他:“又騙我!你是個騙子,我再也不信你了。上次你說一千多年以后男子娶親會傾家蕩產,我回去后問二祖翁,二祖翁說一派胡言,還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我學會分辨,不要聽信鬼話。”</br> 顧青搖頭,這就沒法爭了,除非召喚神雷把張九章劈到現(xiàn)代去,讓他親身體會一下觸目所及皆是傷風敗俗,以張九章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會自摳雙目。</br> “女子多見見世面不是壞事,從出生便被關在家里,長大后又要學什么《女誡》,出嫁后相夫教子還是不準出門,一輩子從這個家到那個家,根本出過門,這個屬于非法囚禁,要坐牢的。以后你二祖翁再把你關在家里,你就去大理寺告他……”顧青不懷好意地攛掇道。</br> 張懷錦大笑狠狠捶他:“你是個壞人!哈哈!回家我就把你的話轉告二祖翁,他非得拎著掃帚追殺你……”</br> 笑得太激烈,張懷錦有點喘,軟軟地癱坐在顧青身旁,螓首不知不覺靠向顧青的肩膀。</br> 顧青反應多快呀,眼疾手快疾若驚雷,一手將她推遠。</br> “好好說話,別靠那么近,空氣不夠用。”</br> 張懷錦被推得一趔趄,氣鼓鼓地瞪著他:“還是兄弟嗎?為何距我千里之外?”</br> 眨了眨眼,張懷錦湊近他,一雙秋水般的美眸一瞬不瞬地盯著他的眼睛,目光里充滿了探究。</br> “你害怕女子?你不喜歡與女子太親近?”</br> “我沒有,我不是,別胡說。”</br> “為何我一靠近你,你便把我推開,而且表情那么不自在?你在害羞?”</br> 顧青冷笑:“我在替你害羞,不知為何,我突然覺得你二祖翁的話很有道理,女子確實應該足不出戶……”</br> 扭頭朝門外大聲道:“來人,送客!”</br> 張懷錦又笑,推了他一下:“莫鬧,二哥,兄弟之間應該無話不談吧?我對你可從來沒有任何隱瞞,你跟我說說,為何那么不喜歡與女子親近?”</br> “我怕女子靠我太近會情不自禁愛上我,我肩膀瘦弱,擔不起那么多的責任。”</br> “呸!不要臉!”張懷錦啐了一口,不悅道:“你還是不說實話。”</br> 顧青嘆道:“好吧,說實話,不喜歡與女子接近是因為我害怕發(fā)生點什么,而我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br> “男婚女嫁需要做什么準備?”</br> “與一位女子共度一生的準備。習慣了孤獨,不愿意改變孤獨的現(xiàn)狀,一個人吃,一個人睡,某一天生命里忽然多出一個人,要與我同吃同睡,我的生活空間不得不與她分享,這就意味著我的空間不得不被壓縮一半,騰出來留給另一個人。”</br> “如果我不是特別特別喜歡這個人,說實話,我不愿意,有任何一絲勉強都不行,我不愿自己付出改變人生現(xiàn)狀的代價后,換來一份真假摻半的感情,這是對我人生的羞辱,往后余生里,每一次爭吵后的懊惱悔恨都像極了一個巴掌,提醒我當初的付出多么的不值。”</br> 突然的沉重令空氣都仿佛滯頓下來,張懷錦垂頭沉默半晌,似追問又似在自問,喃喃道:“世上能讓你心甘情愿付出這個代價的女子,應該是什么樣子呢?”</br> 顧青目光有些失神,緩緩道:“她不需讓我癡迷,但應讓我感到安寧。每次回到家,就像回到一個鐵騎堅兵都無法撼動的堡壘,讓我感到徹底的安全,在這個家的范圍里,我不用提防任何人,我可以放心地將自己內心最深處的秘密分享給她,沒有一絲保留,無論這些秘密多么陰暗多么罪惡,我都能坦然無懼地告訴她,她……應該與我的靈魂融合在一起,她就是另一個我,我也是另一個她。若失其一,必不獨活。”</br> 張懷錦神情也漸漸陷入失神,喃喃道:“世上有這樣的女子么?能夠完完全全與你契合的女子……”</br> “或許有,但我錯過了,或許沒出現(xiàn),她終將出現(xiàn),或許不存在,我孤獨一生亦可,畢竟我從來不曾期待過,也就無所謂失望。我已對生活妥協(xié)了太多,命運如何對我不公,我亦咬著牙承受,但這一點上,我不愿再妥協(xié)了。”</br> …………</br> 興慶宮,花萼樓。</br> 顧青的詩傳遍長安,終究不可避免地傳進了宮里。</br> 一大早高力士便將一張抄錄下來的紙捧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看了半晌,大笑道:“好詩!喜我大唐又多了一位才子,《觀李十二娘舞劍器行》,好!去年千秋節(jié)上,朕見過李十二娘舞劍,當時朕亦很欣賞,只覺李十二娘氣勢雄厚,劍勢疾若驚雷,言語難以形容,沒想到顧青將李十二娘舞劍作得如此貼切傳神,當真妙極。”</br> 高力士笑道:“恭賀陛下,此應是陛下所創(chuàng)盛世的功勞,唯太平盛世方有名士才子輩出,他們皆是應盛世之氣運而生,而創(chuàng)造這等大氣運者,千古以還,唯陛下一人矣。”</br> 這記重量級馬屁拍得李隆基從內而外的舒坦,指著高力士哈哈大笑:“高將軍,你也越來越油嘴滑舌了,跟誰學的壞毛病?”</br> 高力士急忙道:“陛下,老奴說的每句話皆是發(fā)自肺腑,絕無一絲摻假。”</br> 李隆基笑著屈指彈了彈手中的詩,道:“定是跟顧青學的吧?小子年紀不大,才情不凡,一手逢迎的本事也是爐火純青,他為娘子作的詩,還有燒的孤品貢瓷,還有‘閉月羞花’,嘖!逢迎這般本事,真是了不得,天生做官的料。”</br> 說起顧青,高力士躬身輕聲道:“陛下著老奴查顧青此人,蜀州已有了回信……”</br> 李隆基挑眉:“哦?這么快?說說,顧青究竟是個怎樣的底細。”</br> “顧青從出生便被父母遺棄在蜀州青城縣石橋村,是無父無母的孤兒,當年他父母丟下他離開時,留了些錢財給村民,村民純樸,用這些錢財將顧青養(yǎng)大,而他父母將他遺棄也是有原因的……”</br> “什么原因?”</br> “顧青的父親名叫顧秋,母親崔玉娘,二人祖籍不詳,難以查證,他們皆是游俠,行所謂‘行俠仗義’之事,實則多有不法之舉,官府可查的人命案有十幾樁與此夫妻二人有關,當年遺棄顧青是因為夫妻在外有不少仇家,怕仇家找上門害了幼子性命,故而狠心將其留在石橋村,而夫妻二人則高調來了長安,吸引仇家的注意……”</br> 李隆基半闔雙目,緩緩道:“倒是有護犢之心。”</br> 高力士笑道:“顧秋與崔玉娘二人十幾年前來長安,老奴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對夫妻人緣特別好,當時的權貴官宦和平民游俠他們似乎對顧家夫妻頗為相惜,夫妻在長安暫居不過數(shù)年,卻交了不少朋友,很多還是有權有勢的權貴,陛下,當初顧青闖禍打了盧鉉的長子,左衛(wèi)左郎將李光弼拎著酒進宮為顧青求情,陛下可曾記得?那李光弼呀,也是顧家夫妻當年的朋友,交情可謂莫逆。”</br> 李隆基眼睛睜開,他似乎對這個話題越來越感興趣了。</br> “哦?還有誰?”</br> “還有鴻臚寺卿張九章,也是顧家夫妻的朋友,而張家與顧家的交情,絕不僅僅是朋友那么簡單……”高力士看了看李隆基的臉色,小心翼翼地道:“十年前,宰相張九齡曾在回鄉(xiāng)掃墓的路上,被盜匪劫殺,不知陛下可還記得?”</br> 李隆基點頭:“記得,好像張家死了不少親衛(wèi)和家仆,但張九齡他們兄弟和家眷似乎毫發(fā)無傷。后來張九齡回長安后狀告安祿山,說是安祿山指使死士殺他,朕當時駁回了……”</br> 高力士道:“那一次盜匪劫殺張九齡,張家人之所以毫發(fā)無傷,就是因為顧家夫妻召集許多游俠沿途保護,保住了張家人的性命,而那一戰(zhàn)聽說頗為慘烈,顧家夫妻也是在那一戰(zhàn)里雙雙隕命,張家一直覺得虧欠顧家夫妻良多,所以顧青剛來長安,張九章便馬上與顧青相認,甚至有意嫁張家嫡女與顧青為妻……”</br> “還有顧青昨夜作詩,詩里的那位李十二娘,當年與顧家夫妻亦是生死相托的交情,李十二娘與顧秋頗有一番糾葛,只是當年并無結果,顧秋死后,李十二娘至今未嫁。如今視顧青為己出,顧青作詩后,一夜之間傳遍長安,也是李十二娘所為,刻意為顧青揚名。”</br> 李隆基看了高力士一眼,含笑道:“這些往事你是如何打聽到的?”</br> 高力士笑道:“陛下,顧家夫妻在長安那幾年,交了那么多朋友,而且每個朋友與他們皆是真心相交,這些年過去,長安城里仍有人惦記緬懷夫妻二人,老奴不用費什么勁兒,隨便一打聽便知道了。”</br> 李隆基緩緩道:“顧家夫妻不過游俠之流,常行不法之事,居然能在長安攢下如此人脈,倒是不一般呀。卻便宜了顧青,一個農戶出身的孩子來了長安,原以為舉目無親,誰知處處皆是故人,闖了禍也有人出來維護,果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br> 高力士跟隨李隆基多年,看出了他的意思,笑道:“游俠之流目無綱常法紀,行事狂妄,偏有一身殺人技藝,常以武犯禁,一擊而遠遁千里,官府無可奈何,這種人死便死了,不足惜也。”</br> 李隆基搖頭,道:“當年張九齡狀告安祿山多次,朕亦駁回了多次,為了此事,朕與張九齡鬧得很不愉快,后來將其貶謫,從此再未見過他。倒是當年張九齡路遇盜匪一事……高將軍,你認為呢?”</br> 高力士心頭一跳,看著李隆基無悲無喜的臉色,惶然狀道:“老奴不過是服侍陛下的宮人,可不敢胡亂猜測。”</br> 李隆基笑罵道:“你這老狗,平日里多嘴多舌,真要你說話時卻遮遮掩掩,事情都過去這些年了,說說有何打緊。”</br> 見李隆基此時似乎心情不錯,高力士鼓起勇氣小心地道:“老奴打聽到顧家夫妻身手不凡,當年曾與裴旻比試過,只稍遜裴旻半招,再加上當時夫妻二人還召集了不少技藝高絕的游俠一同護衛(wèi)張家,這等身手,這等勢眾,居然還與盜匪廝殺得如此慘烈,老奴覺得……那群盜匪恐怕也不一般吶。”</br> 李隆基半闔著眼,淡淡地道:“說話莫藏一半,直說無妨。”</br> “是,老奴以為,那群盜匪絕非尋常盜匪,確實是有來歷的,張九齡后來狀告安祿山,老奴雖無法肯定盜匪是不是安祿山所遣,但張九齡路遇劫殺卻可以肯定是有人暗中指使,指使之人必然有權有勢。”</br> 李隆基仍闔著眼,道:“假定指使之人確實是安祿山,那么,安祿山為何要派人殺張九齡?當時張九齡雖說被朕貶謫,好歹也是曾經(jīng)的宰相,究竟多大的仇怨,他敢劫殺宰相?”</br> 高力士小心地道:“那一年,陛下對安祿山似乎特別恩寵,而張九齡則被陛下貶為荊州都督府長史,在別人眼里看來,張九齡已徹底失了勢,安祿山是戍邊武將,對失了勢的張九齡痛下殺手似乎也不奇怪了……至于殺張九齡的原因,老奴記得多年以前,安祿山還只是平盧營州都督,因對契丹一戰(zhàn)失利,被押解長安論罪,當時還是宰相的張九齡竭力主張將安祿山斬首,后來陛下赦了安祿山后,張九齡還對別人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看來是張九齡認為安祿山有反意……”</br> 李隆基眉梢忽然一跳,隨即蹙眉不語。</br> 高力士接著道:“被當朝宰相認為將來要謀反,安祿山焉能不懷恨在心?隱忍多年才動手,也算有城府了。”</br> 李隆基緩緩道:“若是如此,安祿山確實有殺張九齡的理由,這件事說得通了。那么,張九齡當年說安祿山有反意,此話可信否?”</br> 高力士心頭劇跳,這句話可不好回答,他很清楚如今的安祿山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一則安祿山如今是兩鎮(zhèn)節(jié)度使,手握十數(shù)萬兵權,二則,安祿山太會做人了,太會拍馬屁了,每次來長安總能將李隆基和楊貴妃哄得心花怒放,漸漸的,安祿山在李隆基心中占的分量越來越重。</br> 如今李隆基忽然問起安祿山有沒有反意,高力士能怎么回答?手握十幾萬兵權,回答錯了會要命的。</br> “陛下,老奴求陛下莫再問,老奴真不知道安祿山會不會反呀。”高力士苦著臉道。</br> 李隆基不置可否,忽然笑了:“若當年劫殺張九齡全家的幕后之人果真是安祿山,那豈不是說,安祿山對顧青有殺父母之仇?此仇……不共戴天吶。顧青當如何處之?”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