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石橋學子
長安城,親仁坊,顧家侯府。</br> 張懷玉最近來侯府比較勤,一來是幫顧青打理宅院,督促下人不可懶惰,二來是侯府最近安排住進了幾個客人,張懷玉每日帶他們游歷長安。</br> 客人都是少年郎,最小的才十六歲,最大的二十多,他們全是石橋村出來的少年。</br> 當年顧青堅持在石橋村開辦學堂,聘請了夫子給村里的孩童授課,孩童們的書本紙筆都是顧青出錢,兩三年下來,已初見成效,村里幾個有讀書天賦的孩子漸漸有了成材的跡象,于是張懷玉決定在他們參加科舉之前,讓他們來長安看看,增長一下見識和眼界。</br> 四個少年郎,來長安已有半月,這半個月里,張懷玉領他們看了長安的名勝古跡,也常帶他們去李十二娘府上,與李十二娘府上形形色色的賓客來往交談,同時還介紹了一些有名的官員和詩人,比如顏真卿,杜甫等等。</br> 四位少年從離開石橋村那一天起,便不停地汲取這個世界的養(yǎng)分。石橋村到長安一千多里,路上各種風光各種古跡,每一處說得出名字的古跡都有著一段久遠的故事。</br> 來到長安后,四位少年更是應接不暇,與顏真卿杜甫等人的交談里,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與李光弼和張九章的閑聊中,他們對朝堂與天下有了初步的認識,偶爾他們還能遇到劍圣裴旻,裴旻好酒,醉后常強扯著他們,非要授他們敵百人的絕世劍招。</br> 如夢幻般的日子,四位少年眼里的長安如同一位風姿撩人的絕世美女,他們?yōu)橹钌钪浴?lt;/br> 再想想當初貧瘠偏遠的石橋村,仿佛已是前世的煙云,漸漸淡于記憶。</br> 一大早,張懷玉來到顧家侯府,許管家殷勤地打開門,恭敬地將她迎進府里。m.</br> 雖然無名無分,但許管家早已將張懷玉當成侯爺夫人,是侯府的女主人……或許不是唯一的女主人,畢竟那位蹦蹦跳跳的懷錦姑娘也算一位,但可以肯定,這位懷玉姑娘一定是正室大婦,許管家對侯爺正室夫人必須畢恭畢敬。</br> “侯爺夫人啊,說話就入冬了,侯爺去安西已快一年了,老漢只聽說侯爺在安西打了個大勝仗,卻不見侯爺寄回只字片語,安西貧苦之地,侯爺不知遭了多少罪,陛下也不說將侯爺調回長安,偌大的侯府總覺得空蕩蕩了,失了主心骨一般……”許管家在前領路,一路絮絮叨叨啰嗦個不停。</br> 張懷玉嘴角噙笑,對于“侯爺夫人”的稱呼,剛開始糾正了幾次,然而許管家太固執(zhí),每次糾正后唯唯稱是,下次依舊如此稱呼,屢教不改,久而久之,張懷玉只好無奈地懶得糾正了。</br> “你家侯爺這一兩年恐怕還回不來,為國戍邊哪里顧得上家,管家安心等著,好好打理府中的一切,主人不在,莫讓下人們惰怠,生出輕慢之心。”</br> 許管家連連點頭,拍胸脯保證一定會盡管家職責,好好督促下人勿使惰怠,若然發(fā)現,家法絕不容情。</br> 四位少年早已穿戴整齊,站在侯府前堂的廊下等候。</br> 許管家見了他們四人,不由嘿嘿直笑,情不自禁夸贊道:“侯爺的故鄉(xiāng)真是人杰地靈之福地,不僅出了侯爺這般神仙似的大人物,單只看侯爺的這四位小同鄉(xiāng)也是個個不凡,不但溫文有禮,且學識超群,對老漢這個下苦人也是禮數周到。夫人您不在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跑出去玩耍,而是老老實實在院子里讀書習字,這等沉穩(wěn)老成的品性,幾位少郎君將來必有大出息。”</br> 張懷玉站在院子里,靜靜地看著廊下恭立的四位少年,臉上露出欣慰的微笑。</br> “他們……勉強算不錯,但還是差得遠,比你家侯爺差遠了,需要歷練方可成材,如今……不過是四個書呆子罷了。”</br> 眼里露出欣賞,但張懷玉的嘴里卻很挑剔,可見當初在石橋村時,她對村里的學子是何等的嚴苛。</br> 四位少年從廊下走出來,走到院子里,朝張懷玉長揖行禮:“學生拜見懷玉阿姐。”</br> 張懷玉在石橋村學堂向來不茍言笑,村里的學子對她非常敬畏,她在學堂等同于校長般的存在,但對學子們又沒有師生之實,于是學子們紛紛以“阿姐”稱之,久而久之,這個稱呼便固定下來了。</br> 張懷玉淡淡點頭,道:“今日帶你們去國子監(jiān)看看,大唐學府之首,獨屬長安的國子監(jiān),里面的博士和貢生皆是飽學之士,與之相談,獲益良多,你們要用心聽,多聽多問,珍惜這次機會,這是我的二祖翁搭上了鴻臚寺卿的面子才請得幾位博士屈尊與你們一晤,當世學子,得此殊榮者寥寥無幾。”</br> 四人紛紛行禮,恭敬地道:“是,學生聽阿姐吩咐。”</br> 張懷玉見他們老實本分一副呆頭鵝的樣子,不由失望地嘆了口氣,怎么看都像書呆子,不會又培養(yǎng)出幾個跟宋根生一樣的迂腐之人吧?</br> 出門步行,張懷玉故意不乘馬車,讓他們多領略長安的風土人情。</br> 走了一段路后,一個名叫馮付生的少年問道:“阿姐,顧阿兄何時回長安?我們……很想他。”</br> 張懷玉搖搖頭:“這一兩年你們見不到他,他赴任安西不到一年,天子欲委以重任,短期內回不來的。”</br> 四人失望地互視一眼,沒出聲。</br> 張懷玉又道:“你們用心讀書,準備兩年后的科舉,若能高中,全村擺三天三夜的酒宴為你們慶功。”</br> 四人聞言神情各異,兩人喜形于色,另外兩人卻有些遲疑。</br> 張懷玉將他們的表情看在眼里,朝遲疑的二人一瞥,道:“你們沒信心高中?”</br> 二人對視一眼,其中一個二十來歲氣質頗為沉穩(wěn),名叫段無忌的人道:“阿姐,學生有一事不解,阿姐能否為學生解惑?”</br> “你說。”</br> “讀書是為科舉,科舉是為做官,那么做官是為什么呢?”</br> 張懷玉眼里露出笑意:“這個問題,你們可以去問問宋根生,你們的宋阿兄,他如今是蜀州刺史府別駕,我想,他能告訴你們做官是為了什么。”</br> 段無忌搖頭道:“官至宋阿兄,位封四品,一州之地,權柄僅次于刺史,能做到這個位置的當世已是鳳毛麟角,可終究仍只是造福一方,那么我們讀書人心里想的,嘴里念的所謂‘天下’,豈非空中樓閣,《禮》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們學的是治國平天下之術,為何只能治一方之地,而且往往還做得手忙腳亂,常有惡政亂政,致黎民陷于苦難。”</br> 張懷玉瞇起眼,很不客氣地道:“你連一地都治不好,何言‘平天下’?知道你們的宋阿兄曾經走過多么惡劣的彎路嗎?知道他曾經付出過多大的代價嗎?”</br> 段無忌苦笑道:“阿姐誤會學生的意思了,學生是想說,我還年輕,并不急于科舉,因為我讀了許多圣賢書后,腦子里積累了太多的困惑,這些困惑無人能解答,只能靠我自己去摸索,去看清世道黑白善惡,親歷眾生悲喜后,才能給自己一個圓滿的答案。”</br> 頓了頓,段無忌直視張懷玉的眼睛,認真地道:“學生不想為了做官而科舉,就算我參加科舉,也只是想稱量出自己的斤兩,證明自己是個人才,但做官并非我所愿,我所愿者,認清自己,也認清這個世道,然后再回過身繼續(xù)領略圣賢書里的道理。”</br> 張懷玉頓時有些錯愕,她沒想到這位看起來非常沉穩(wěn)的少年,腦子里竟然有如此叛逆不羈的念頭。</br> 然而他說的話在耳邊嗡嗡作響,她竟無法找出反駁的言辭。</br> 叛逆不羈嗎?并不見得。</br> 或許段無忌所想的才是真正求學致知的真理。</br> 良久,張懷玉輕聲道:“我無法斷言你的話是對是錯,但你們的顧阿兄曾經說過,人生一世,先見自己,然后見天地,最后見眾生。這也是圣賢莊子的思想,你既然不想做官,想必有自己的主見,我無法幫你決定。”</br> 段無忌長揖一禮:“多謝阿姐體諒學生。”</br> 隨即段無忌又道:“學生還有一個不情之請,請阿姐成全。”</br> “你說。”</br> 段無忌語氣深沉地道:“學生能在石橋村學得圣賢道理,讓我見識了大千世界,回想當初的自己,真如坐井觀天之蛙,今日之所學所得,全是顧阿兄和懷玉阿姐的恩惠,若非您二位在村里開辦學堂,我一生只是個困于囹圄的無知愚昧之人……”</br> “承二位恩情無以為報,而學生我仍想游歷一番,所以……學生想請阿姐答應我去安西都護府,讓我成為顧阿兄麾下幕賓,學生將用盡所能去輔佐顧阿兄,也在顧阿兄身邊學一些我想學的知識和道理,為我所惑者尋找到答案,阿姐,可否?”</br> 張懷玉有些吃驚:“你要去安西輔佐顧青?”</br> “是,不算輔佐吧,準確的說,應是去當學徒。”段無忌微笑著道,他的眼睛清澈干凈,不摻雜半分私欲。</br> 見張懷玉驚愕不語,段無忌輕笑道:“當初在村里學堂時,我便知顧阿兄有凌云之志,他要闖出一番蓋世功業(yè),我們石橋村的學子都將被顧阿兄所用,顧阿兄的身邊想必也需要我們這樣的讀書人幫忙謀劃補遺周全,阿姐,讓學生先去打個前站不好嗎?功名與官職,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