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淮安首富,心黑手辣
清風習習。</br> 莊冥坐在輪椅上。</br> 殷明在后推動。</br> 在人前時,需要做事,他會出聲吩咐乾陽與殷明,造成假象,迷惑外人。</br> 但在獨處之時,他則只是一念之間,便能驅(qū)使這兩具古尸。</br> 此刻跟隨在后的,除卻乾陽和殷明之外,還有他的貼身侍女。</br> 這少女名為霜靈,約有十五六歲的年紀,容顏清麗。</br> 莊府之內(nèi),婢女有數(shù)十人,而這一個少女,被他定為貼身侍女,則是有另一層原因。</br> 她并不是府上花幾兩銀子買來的丫鬟,只是三年前的冬季雪災,從去往宣城的雪路救下來的。</br> 當年才僅十二三歲,饑寒交迫,餓得面黃肌瘦,渾身臟兮兮的小丫頭,如今倒是出落得亭亭玉立,人也細心,溫柔體貼。</br> “霜靈,之前教你的那些,可都記得了么?”</br> “我都記下了呢,您標注的意思,我也仔細看了。”</br> “你向來聰慧,記性也不錯。”</br> 莊冥徐徐說道:“我教你的這些,要細細領悟,今后必有大用。”</br> 霜靈用力點了點頭,嗯了一聲,道:“您教過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可一直沒有忘記的。”</br> 莊冥微微點頭,說道:“下午我要出門一趟,太陽下山之前回來,你替我準備好今晚的藥浴。”</br> 霜靈應了一聲。</br> ——</br> 豐城以東,白靈湖。</br> 今日二月初二,根據(jù)豐城當?shù)仫L俗,白靈湖將有一場盛會。</br> 莊冥初定豐城大事,耗費了兩月心血,也頗疲累,有意散一散心。</br> 于是與乾陽、殷明、還有孫管事,駕了一輛馬車,往白靈湖而去。</br> 同時也順道在半途,見一個書生,買一本古籍。</br> “這人名為方益,他爺爺曾是個秀才,有幾分才學,但三十六歲便病故了,而他父親當時年少,且資質(zhì)愚鈍,識字不全,在他爺爺死后,家境愈發(fā)貧苦,只能遷居在東郊,以打獵為生。待得到了方益這一輩,他雖然有幾分天賦,但也有限。”</br> 孫管事在身邊說道:“方益雖讀書識字,可學識不足,屢次考試,皆未能中,如今家境窮困,所以想要將他爺爺機緣巧合得到的一冊古籍,賣給莊氏商行。”</br> 莊冥坐在馬車上,感受著道路顛簸,微微閉目,似在小憩。</br> 但孫管事的話,他都聽在耳中了。</br> “既然如此,檢驗之后,照價買了就是,又如何出了變故?”</br> “公子,此人貪得無厭。”孫管事略有不忿,說道:“他初時只要五兩銀子,后來聽聞您酷愛古物,竟然坐地起價,要二十兩紋銀。老奴本要將他掃地出門,但那古籍似乎頗有年份,而且老奴翻看過兩頁,文章筆力不俗,只是老奴眼拙,不知其價值如何……”</br> “嗯,也好。”</br> 莊冥神色淡然,說道:“左右閑暇無事,我也許久不曾來東邊賞景,順道看一看也就是了。”</br> 孫管事應道:“方益已在白靈湖前方的涼亭等著。”</br> 莊冥應了一聲,便也沒有再開口。</br> 外界傳言,他酷愛古物,尤其是古籍,最初便是他授意下屬,主動外傳出去的。</br> 六年以來,他在人間之內(nèi),擴大生意,壯大勢力,聚斂財富,招攬人手,尋求各類天材地寶,奇珍異物,其中也包括了各類古籍。</br> 東勝王朝之內(nèi),在凡塵俗世之間,雖少見修行人出沒,但遺存在凡塵當中的一些古籍殘卷,倒也并非全是糟粕,不乏有玄妙所在。</br> 只是有些可惜,在于凡塵之間的多數(shù)傳承,也基本是殘缺不全。</br> 偶爾得見全本的道書,卻也是基礎淺薄的著作。</br> 不過,對他來說,這些古籍殘卷,雖然不成體系,但未必沒有觸類旁通的效用。</br> 最重要的是,對他來說,用銀兩能買到的,便不算多高的代價。</br> “古來無數(shù)典藏,不知是否有著修復丹田的法門?”</br> “是否有著豢養(yǎng)神禽異獸,而讓我尋得增益幼龍成長的法門?”</br> “雖有大海撈針之嫌,但花費不重,也算留個渺茫的希望。”</br> ——</br> 涼亭之下。</br> 名為方益的年輕人,二十來歲的模樣,穿著破舊的白色衣衫,洗得發(fā)黃,手里拿著一卷冊子,顯得緊張局促。</br> 遙遙見得前方一輛馬車緩緩走來,旁邊還有兩個護衛(wèi),他想起貴人的叮囑,讓自己能換得更多銀兩的談話技巧,當下卻更是緊張了。</br> “車內(nèi)……可是十三先生?”</br> “停車。”</br> 馬車停下,車簾掀起。</br> 內(nèi)中有一人,從車窗內(nèi)看了出來。</br> 方益心中一跳,隱約看見,那是個跟自己差不多年歲的年輕人,只是對方清秀的面容上,蒼白病弱,神色冷淡。</br> 在這一瞬間,方益心中忽然有種苦澀。</br> 兩人年歲相仿,卻不同命,對方白手起家,而今已是淮安十六府的首富,自己卻還只是個靠著賣出祖上古籍的窮酸書生。</br> “孫管事說,你手中的古籍,要價二十兩?”</br> “不錯。”方益說道:“此乃我祖輩傳下,當年機緣巧合所得,僅此一冊。”</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