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袁紹的野心
    離開袁術(shù),呂布又投奔了張揚,張揚雖然對他不錯,但是張揚的部下卻對呂布不待見,經(jīng)常勸說張揚應(yīng)該除掉呂布,將他的首級獻給李傕等人。
    呂布心中難安,離開張揚,又投奔了袁紹。
    袁紹雖然內(nèi)心瞧不起呂布,但還是熱情的接納了他,一來,冀州內(nèi)憂外患,正是用人之際,二來,袁紹素來注重虛名,哪怕再不愿意,面上也過得去,絕不會讓人挑出絲毫的話柄。
    袁紹很會用人,馬上給了呂布一個任務(wù),讓他帶兵去對付黑山軍,跟袁術(shù)相比,袁紹明顯高了一籌。
    別看呂布人品不怎么樣,至少帶兵打仗,是把好手,好剛應(yīng)該用在刀刃上,所以,袁紹雖然接納了呂布,卻不會讓他閑著。
    冀州戰(zhàn)事甚是膠著,即便袁紹親自出征,也沒有討到便宜,謀士田豐提議應(yīng)當跟公孫瓚展開會戰(zhàn),力圖扭轉(zhuǎn)不利的局面。
    現(xiàn)在形勢明顯對袁紹不利,再接著打下去,公孫瓚很可能會繼續(xù)擴大優(yōu)勢,進而把冀州徹底吞并。
    會戰(zhàn)就是雙方把其他戰(zhàn)線上的戰(zhàn)斗全部停止,找一個中間地帶,各自把人馬拉出來,展開決戰(zhàn)。
    一戰(zhàn)定輸贏!
    田豐的這個提議,袁紹欣然接受,他沒想到,公孫瓚也會答應(yīng)的這么痛快。
    公孫瓚已經(jīng)被暫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在公孫瓚看來,會戰(zhàn)一定能夠打贏。
    可是戰(zhàn)事剛一打響,公孫瓚就遭遇了重創(chuàng),鞠義統(tǒng)帥先登死士,重創(chuàng)白馬義從,袁紹率軍乘勢掩殺,公孫瓚被殺的大敗,盡管之后公孫瓚又搬回了一局,最為倚重的白馬義從,卻全軍覆滅。
    界橋之戰(zhàn),雖然誰也沒有大勝,卻對袁紹更加有利,袁紹被動的局勢得到了扭轉(zhuǎn),讓公孫瓚南下的勢頭被遏制住了,戰(zhàn)事轉(zhuǎn)入了相持階段。
    從被動,轉(zhuǎn)入相持,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袁紹春風得意,不僅犒賞了三軍將士,對立下首功的鞠義,也更加器重。
    夜深人靜之后,袁紹獨自站在窗前,他的手里,輕輕的撫摸著,一個閃爍著燦燦金光的玉璽。
    不錯,他的手中,也有一個玉璽。
    這還是當初為了唆使劉虞稱帝,袁紹暗中找人刻的。
    《三國》中,曹操所做的《蒿里行》。
    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成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袁紹刻璽這件事: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這首詩,是曹操后期所作,因為袁術(shù)現(xiàn)在還沒有稱帝,曹操對袁紹還處于依從的地位,就算知道袁紹私自刻了玉璽,曹操只怕也不敢說出來。
    別忘了,曹操的東郡太守,還是袁紹給封的。
    摸著沉甸甸的玉璽,袁紹思緒萬分,那深埋在心底的野心,再一次變的蠢蠢欲動。
    跟袁術(shù)不同,袁紹的野心,從來不會表現(xiàn)在臉上。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朝著那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皇帝夢——一步步走近。
    世人都知道,董卓進京,是何進引來的,亂天下者,何進也!
    可只有袁紹自己最清楚,何進的死,是他一手策劃的,董卓進京,也是袁紹給何進獻的主意。
    當時,何進是大將軍,權(quán)傾朝野,擁兵自重,連靈帝都對他非常忌憚,為了制衡何進,靈帝在西園,成立了八校尉,曹操、袁紹、淳于瓊等人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
    靈帝自封為“無上將軍’。
    言外之意,無上將軍比何進的大將軍更有威懾力,這個天下,是劉家的,不是你何進的。
    只可惜,靈帝才34歲,正當壯年,就死了。
    靈帝本來想立劉協(xié)為帝,只可惜“議未定,而帝崩!”
    死之前,靈帝曾和蹇碩商議,想立劉協(xié)為太子,蹇碩回答的很干脆“要立劉協(xié),就必須先除掉何進!”
    可惜,走漏了消息,靈帝被何進派人提前毒死,靈帝的死,沒有人知道真相,但袁紹平日里一直跟何進走的很近,他早就懷疑是何進搞的鬼。
    只不過,靈帝已經(jīng)死了,再殺何進,擁護劉協(xié)登基,困難重重,袁紹才沒有那么傻。
    靈帝死后,蹇碩想殺何進,擁護劉協(xié),但是他根本就不是何進的對手,袁紹在何進面前大義凌然的說“要盡誅閹宦!”
    他和何進想的一樣,所以斬殺蹇碩的任務(wù),何進不假思索的交給了袁紹,可是袁紹帶人沖進宮中,卻只殺了蹇碩一人,其他的太監(jiān),他都故意放過了。
    張讓等人全都嚇壞了,為了活命,主動找到何后哭訴,何后找來何進替張讓等人求情,何進礙于妹妹的情面,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但何進依舊不甘心,因為,他不想重復(fù)竇武等人的教訓(xùn),當年竇武就是一時心軟,被宦官殺害了。
    宦官和外戚,水火不兩立,何進擔心,若是就此放過了宦官,遲早是個禍患。
    袁紹先故意放過張讓等人,又跑到何進這邊唆使他下定決心,要把宦官斬盡殺絕,否則后患無窮。
    袁紹這么做,目的就是要讓張讓等人和何進互相撕咬,他們斗的越狠,袁紹才能從中漁利。
    何后態(tài)度堅決,見何進漸漸弱了氣勢,袁紹心中不滿,對何進獻策說“既然大將軍不方便對張讓等下手,那就傳旨召各方諸侯帶兵逼宮,到時候太后迫于壓力,必然會下令殺掉宦官”
    何進當即點頭“此計甚妙!”
    可惜,何進卻不知道,自己早就落入了袁紹設(shè)下的圈套。
    何進招董卓進京,這是袁紹的主意,當時袁紹把董卓看成了‘自己人’,董卓未發(fā)跡之前,曾受過袁隗的提拔,雖然袁紹和何進手里都有兵馬,但誰也不想做惡人,只好把這個機會送給了董卓。
    接著,袁紹放出風來,張讓等人被逼的沒有退路,不得不鋌而走險,把何進誑進宮中,亂刀砍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