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武陵之戰(zhàn)
就當費詩抵達涪陵前線,巴郡的三十萬大軍依照劉裕的命令向涪陵發(fā)動猛攻之際,張裔、楊洪也終于一路跋山涉水抵達了漢中、臨湘。
之后,張裔繼續(xù)前往長安,楊洪則是成功在武昌前線見到了“楚王”陳霸先。
和劉裕不同的是,劉裕的“蜀王”乃是天子親封,陳霸先卻是自立。
雖然陳霸先乃是偽王,是為大漢的亂臣賊子,但劉裕如今卻極需陳霸先這位盟友的幫助!
畢竟劉裕接下來的用兵方向就是南郡,最大的對手就是孫策,而陳霸先的頭號對手也是孫策!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雙方都要對付孫策,那雙方自然就是天然的盟友。
于是乎,在楊洪給予了大量財貨,陳霸先又在孫權(quán)的蠱惑下,陳劉同盟正式達成!
雙方約定,由陳霸先帶著楚軍進攻武昌,負責拖住吳軍的一部分兵力。
由于此時吳公國建立,江東軍也從此被稱為吳軍,而不再是江東軍了。
同時,楊洪還希望陳霸先能夠分出一支楚軍,從零陵進攻武陵,以此為蜀軍主力攻打涪陵減輕壓力!
畢竟涪陵城中的吳軍乃是以武陵郡為后盾,只要楚軍能夠打下武陵,那么涪陵城中的吳軍也必然完蛋!
對此,陳霸先欣然同意,于是派遣大將吳明徹前往。
吳明徹(504年-580年),字通昭,秦郡人。
南齊南譙太守吳景安之孫,南梁右軍將軍吳樹之子,南朝陳將領(lǐng)。
吳明徹起家東宮直后。
侯景之亂時,秦郡大饑,將余糧分給鄰里。
梁末,隨周文育征討杜龕、張彪,以功封安吳縣侯。
陳朝代梁后,為安南將軍,隨侯安都征討王琳,眾軍敗沒,吳明徹所部得全。
陳文帝即位后,加右衛(wèi)將軍,旋都督武、沅二州軍事,抵御北周,后為江州刺史,領(lǐng)豫章太守,督眾軍討周迪,遷鎮(zhèn)東將軍、吳興太守,鎮(zhèn)駐陳朝帝鄉(xiāng)。
陳廢帝即位后,為領(lǐng)軍將軍,遷丹陽尹,先后誅殺劉師知、到仲舉,討平湘州刺史華皎,授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
陳宣帝即位后,歷鎮(zhèn)南將軍、侍中、鎮(zhèn)前將軍。
陳宣帝以北齊內(nèi)亂,朝議北伐,吳明徹決策請行。
遂于太建五年(573年)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率軍北上。
先克復(fù)秦郡,于呂梁大破齊軍,又陸續(xù)攻克歷陽、合肥、壽陽,收復(fù)淮南。
太建九年(577年),陳宣帝命吳明徹再度領(lǐng)兵北伐,以取徐州、兗州之地。
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被俘,北周待之以禮,封為懷德郡公,旋憂憤而卒。
………
此時,吳明徹正屯兵零陵,是為楚軍的偏師。
其麾下本有一萬精兵、兩萬民夫,后來在叛徒孫權(quán)的幫助下,其部很快就發(fā)展到了五萬之眾!
人多了,糧草也多了,這為吳明徹帶來了許多的便利。
因此在短時間內(nèi),吳明徹攻下了零陵全境,并生擒了零陵太守——韓嵩。
值得一提的是,韓嵩本來和韓玄沒什么關(guān)系,可因為都姓韓,所以兩家聯(lián)合組建了荊南韓氏!
可憐韓嵩在零陵擔任太守多年,一直兢兢業(yè)業(yè),沒想到江東軍內(nèi)部出了孫權(quán)這個叛徒。
最終,陳軍攻下了郴縣,進而席卷桂陽,之后又分兵攻陷了零陵和臨湘二郡。
和桂陽太守—陳震,以及孫瑜、全琮二將一樣,韓嵩自然也是寧死不降!
陳霸先本想殺了他們祭旗,可最后在孫權(quán)的勸說下,四人只是被關(guān)押了起來。
畢竟孫權(quán)的投降帶給了陳霸先數(shù)不盡的幫助,在投桃報李之下,陳霸先自然也是要給孫權(quán)面子的。
于是乎,兩文兩武都成了階下之囚,陳霸先更是再進一步在長沙建立了“偽楚王國”!
現(xiàn)在,吳明徹得了楚王陳霸先的命令,于是率領(lǐng)兩萬人出發(fā)攻打武陵!
兩萬人為正規(guī)軍,后面還有三萬民夫,一路向武陵治所—臨沅前進。
此時,武陵郡內(nèi)極為空虛,壓根就沒有什么兵力。
因此,太守伊籍十分地慌亂不安,只能無奈向駐扎在公安的孫翊求援。
自從孫翊打下公安之后,其率部一直駐守在此,其部也因此發(fā)展到了一萬人的滿編。
雖然鎮(zhèn)守公安,遠離西陵中樞,孫翊卻在此地對各處的局勢洞若觀火。
如今,己方主力在攻略南郡,兩支偏師又分別在涪陵、武昌堅守。
劉裕主力在攻打涪陵,陳霸先主力在攻打武昌,孫翊所部卻正好夾在中間!
如今,楚將吳明徹率重兵前來攻打武陵,孫翊自然是要救的!
畢竟武陵一下,不僅身在涪陵的甘寧軍團要完蛋,連帶著背靠武陵的孫翊所部也要完蛋。
倘若更進一步,蜀軍和楚軍甚至還能在巴郡和南郡的邊界會師,然后一起對付他們的主力!
到時候可就糟了!
因此,現(xiàn)在的武陵十分重要,關(guān)鍵就在于孫翊如何才能力挽狂瀾!
面對來勢洶洶的吳明徹大軍,孫翊并沒有直接率部南下幫助伊籍固守臨沅,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畢竟吳明徹有五萬人,又背靠偽楚國,孫翊就一萬人想要將之擊敗難如登天!
怎么辦呢?
于是乎,孫翊準備另辟蹊徑,打算采取避實擊虛的策略。
吳明徹人多,零陵雖然和武陵毗鄰,但二郡之間又路途遙遠。
偏偏吳明徹的進軍路線又需要沿著洞庭湖,這就給了孫翊機會,畢竟孫翊手里可是有戰(zhàn)船的!
于是乎,孫翊留下五千人駐守公安,親自帶著五千人坐船前往。
此時,吳明徹已經(jīng)帶著兩萬精銳開進了武陵境內(nèi),后面是三萬青壯帶著糧草物資。
這一路上,楚軍根本沒有遇到什么抵抗,武陵郡的前沿城池、鄉(xiāng)亭紛紛歸降。
眼看著吳明徹大軍距離臨沅已經(jīng)越來越近,臨沅城中也已經(jīng)亂作一團,孫翊卻是帶著五千人坐船在洞庭湖南岸登陸了!
此時,吳明徹麾下的三萬青壯正在附近運糧,距離孫翊所部并不遠。
在孫翊派出斥候摸清情況之后,其立馬率部追擊,雙方在距離吳明徹主力以東一百余里的地方遭遇!
吳明徹在出發(fā)前,壓根沒考慮過孫翊這一路的威脅,因此其安排的三萬運糧部隊壓根也沒什么戰(zhàn)斗力。
再看三萬人的組成部分,其中的一萬人都是交州人士,剩下的兩萬人則都是零陵人士。
孫翊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在率部到來后只是下令攻擊交州人士。
戰(zhàn)斗來的快,去的也快,很快一萬交州人就被孫翊所部擊敗。
一萬交州人死的死,逃的逃,兩萬零陵青壯也是作鳥獸散。
孫翊得到了吳明徹大軍的后勤補給,但畢竟是足夠五萬人使用的,因此數(shù)量極為龐大。
孫翊所部在一番大戰(zhàn)后還有四千余人,人少糧多,根本就帶不走。
于是乎,孫翊下令,將糧草輜重一把火全部燒了個干干凈凈!
之后,孫翊也沒有繼續(xù)進兵,更沒有直撲空虛的零陵,而是下令坐船返回。
另一邊,吳明徹已經(jīng)率軍開到臨沅,正等著后勤部隊的抵達。
結(jié)果左等右等也沒有等到,反而等來了后勤部隊遭到公安—孫翊部偷襲,糧草物資被全部付之一炬的消息!
吳明徹不禁吐血,可是沒辦法,糧草都沒了還怎么打武陵?
于是乎,吳明徹只得下令撤退,并在回去時候于沿途劫掠了一番,這才有了足夠的糧食安然回到零陵。
結(jié)果武陵之戰(zhàn)虎頭蛇尾,還沒有正式開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吳明徹在回去之后也只能寫信向陳霸先匯報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