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潼關會戰(zhàn)(中二)
未來的每一段歲月靜好,都是戰(zhàn)場上的血肉鑄就。</br> 理想與長槍,被鮮血浸染后才能刺破蒼穹。</br> 叛軍前陣,馬燧所部一萬騎兵已快完成對叛軍的絞殺,孫九石領著神射營向前步步推進,叛軍前陣已崩潰,隨著神射營的推進,前陣敗勢更急,無數(shù)叛軍扔了兵器掉頭就跑,叛軍將領氣急敗壞,陣前連斬數(shù)人,仍然挽不回敗勢,最后有些叛軍將領索性自己也掉頭跑掉了。</br> 神射營仍然在向前推進,前方兩百步內無人能擋,一炷香時辰后,離叛軍中軍越來越近。</br> 叛軍后軍,叛軍抽調了兩萬兵力對朔方軍一萬前鋒完成了包圍,封常清渾身血跡,狀若瘋狂,他和部將身陷敵營已半個多時辰,可朔方軍主力卻遲遲未至。</br> 按照與郭大將軍的戰(zhàn)前約定,此時朔方軍主力應該已突破了后軍的包圍,與封常清在敵營中會師了,一批又一批的斥候冒死沖出去,封常清等來的卻仍是杳無音信。</br> “再派斥候去探,合力沖出包圍,請郭大將軍速速發(fā)兵!”封常清扯著嗓子嘶吼道。</br> 幾名斥候在將士們的掩護下策馬沖出了包圍圈,封常清無聲地苦笑,耳中又聽到了敵營的戰(zhàn)鼓聲,又有敵軍圍了上來。</br> 安守忠將這支闖進后軍的朔方軍當成了心腹大患,擺出了必除之而后快的架勢,甚至來不及顧及前方節(jié)節(jié)推進的安西軍,此時的安守忠像一只被群狼環(huán)伺的野狗,哪怕斷無生理,哪怕自己身上已被咬得千瘡百孔,他仍死死地咬著其中的一頭狼不松嘴,同歸于盡也要干掉封常清。</br> …………</br> 離戰(zhàn)場西面三十里外,兩萬余朔方軍緩緩前行。</br> 前方戰(zhàn)事激烈死傷無數(shù),但這支開赴戰(zhàn)場的朔方軍卻仍走得很緩慢,如同飯后散步一般不慌不忙。</br> 中軍帥旗下,郭子儀不停抬頭看天色,又不停扭頭朝后望,眼神里一片焦急之色。</br> 郭子儀在等后軍的圣旨。</br> 李亨也在軍中隨行,這一次算是大唐天子御駕親征??上Ю詈鄾]征出個模樣,兩萬余朔方軍走得緩慢正是李亨親自下的旨意,在封常清率軍殺入叛軍后軍開始,李亨的旨意已到了郭子儀面前,嚴令郭子儀放緩行軍速度。</br> 郭子儀是大唐名將,但大唐名將也不得不服從天子的旨意。</br> 于是郭子儀只好下令緩行,哪怕他已依稀聽到遠處激烈的廝殺聲,哪怕此刻他已心急如焚,可不能快就是不能快,李亨的旨意措辭很嚴厲,郭子儀不敢違旨。</br> 從慶州城趕來的這一路上,郭子儀已派人向李亨請示了很多次,他自己也親自趕到后軍當面勸諫李亨,苦求李亨不可錯失戰(zhàn)機,此戰(zhàn)可殲叛軍一半力量,說是畢其功于一役也不過分,朔方軍怎可置前方浴血廝殺的將士于不顧,不慌不忙地朝戰(zhàn)場行去。</br> 然而李亨打定了主意鐵了心,無論郭子儀如何請求,李亨仍然不準,最后甚至聲色俱厲地警告郭子儀,若再勸諫必治罪。</br> 郭子儀只好回到中軍,按照李亨的旨意下令全軍緩行。</br> 朔方軍后軍,天子鑾車中。</br> 寬敞的鑾車內裝飾豪華,車身是大匠精心打造,行駛在山路上也只有微微的顛簸晃動。</br> 鑾車內只有李亨和李泌二人,李泌跪在李亨面前,神情焦急,欲言又止。</br> 李亨卻神態(tài)悠閑地翻著書,偶爾還用手指挑開車窗,欣賞外面的風景。</br> 李泌實在忍不住了,道:“陛下,臣請陛下切勿自誤??!朔方軍主力若再不趕到戰(zhàn)場,封常清所部恐會全軍覆沒,這跟當初與顧青商定的策略不一樣呀,平叛大事,陛下怎可失信于臣子。”</br> 李亨嘴角一勾,眉宇間浮起幾分陰沉。</br> “臣子?你說的臣子是指顧青嗎?你覺得顧青還算是臣子?”李亨冷笑道。</br> 李泌語滯。</br> 有意思的是,李亨登基后,卻并未給李泌加封,他的官職仍只是翰林待詔,但他的權力卻比任何人都大,通常的朝政軍事,李亨大多對他言聽計從,時有宮人謂李泌“權逾宰相”。</br> 作為曾經(jīng)的東宮謀臣,如今的天子駕前第一人,李泌深知李亨對顧青和安西軍的忌憚。</br> 隨著安西軍越來越強大,名聲越來越大,李亨的忌憚便越深,這種忌憚已經(jīng)深入到了骨子里,朔方軍駐扎慶州時,李泌便不止一次聽李亨醉后咬牙切齒喊著顧青的名字,那仇恨的眼神,那不共戴天的表情,李泌至今思來猶覺驚怖。</br> 究竟多恨一個人,才能將這種仇恨如此生動刻骨地表現(xiàn)在臉上。</br> 轉念一想,李泌又有些理解李亨,甚至隱隱對他有些同情。</br> 四十多年了,好不容易趁著天下大亂,天子皇權盡失,李亨才趁機在靈州登基,連傳位詔書都沒有,登基大典也是寒酸簡陋得很,不管怎么說,等了四十年,皇位總算是坐上去了。</br> 可是李亨的皇位剛坐上去,便發(fā)覺這張龍椅坐得很不穩(wěn)當,簡直搖搖欲墜。</br> 內憂外患,內外交困。</br> 外有叛賊謀反,遲遲難以平定。內有權臣擁兵自重,漸露不臣之相。</br> 偏偏如今皇權勢微,更重要的是兵權孱弱,既無法掃平叛亂,也無法收拾權臣,為了平叛,堂堂天子竟然要向權臣陪笑臉,說軟話,大唐天子當?shù)饺绱吮拔⒌牡夭?,當年英武神勇的太宗先皇帝若九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從九泉竄到八泉。</br> 直到今日,李亨總算促成了朔方軍和安西軍聯(lián)軍夾擊叛軍的戰(zhàn)略,此時此刻,前方將士在三十里外浴血奮戰(zhàn),而李亨,卻在興奮地打算使一招釜底抽薪。</br> 若兩軍鏖戰(zhàn)之時,突然下令將朔方軍撤回,留下安西軍與叛軍拼個你死我活,無論死的是誰,活的是誰,對李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br> 從帝王利益上來說,叛軍和安西軍都要死,就算死不了,極大地消耗自身實力,對皇權也是有利無害的。</br> “李泌,你說顧青與安慶緒,誰對朕的威脅更大?”李亨望著車窗外,忽然悠悠地問道。</br> 李泌抿緊了唇。</br> 答案不言而喻,認真衡量起來,顧青當然比安慶緒的威脅大。</br> 安慶緒只不過是個紈绔敗家子,就算如今叛軍真正掌權的史思明,他也不過是一員將才,卻算不得帥才,更干不了皇帝的活兒,朝廷任叛軍這樣發(fā)展下去,遲早有一天他們自己內部就會出現(xiàn)極大的矛盾,朝廷幾乎不用費多大的力氣就能平了叛亂。</br> 但顧青年紀雖輕,卻比安慶緒和史思明出息百倍。雖無梟雄之姿,卻有雄視天下的實力,而且此人心志高遠,性格堅韌,冷靜睿智,所有帝王領導者應該具有的品質,他都有。</br> 這樣的人比安慶緒的威脅大多了,他活著一日,李亨便寢食難安。</br> “李泌,你說究竟是平叛為重,還是肅清權奸為重?攘外必先安內,叛軍已轉為守勢,他們何時被平定,朕其實并不著急,平定他們是遲早的事。但顧青……安西軍之患,甚于叛軍,甚于洪水猛獸,此人不可不除,就算眼下除不掉,至少也要削弱他的實力,分化他麾下的安西軍,今日此戰(zhàn),不正是好機會嗎?”</br> 李泌苦笑道:“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但陛下,您或許太小看安西軍了,世人皆云安西軍天下無敵,這句話可不是胡亂吹噓出來的。若此戰(zhàn)過后安西軍折損甚小,而陛下又失信在先,您與顧青的君臣關系可就尖銳了,而且會愈發(fā)激起他的反心,權衡之后,終究是弊大于利,臣請陛下三思,此時下旨令朔方軍主力急行軍,一切還來得及。”</br> 李亨搖頭,道:“朕聽說蜀軍和河西軍都并入安西軍麾下,連李光弼也帶著八千兵馬投奔了他,而且顧青本人也沒閑著,他私自還新募了兩萬新兵,如此算來,安西軍實有十萬控弦之士,李泌,這是一頭越來越強壯的猛虎,此時朕若再不做點什么,將來更無法除此大患了。”</br> 李泌無法再勸諫了。</br> 在李亨的心里,他已分出了孰輕孰重。</br> 所有人都覺得當前第一要務是平定叛亂,迅速恢復大唐社稷的安穩(wěn),李亨表面上也是這么做的,在平叛這件事上,他與所有的臣子一樣認真且迫切。</br> 可他心里真正的大患卻并非叛軍,而是顧青。</br> 他心心念念想要除掉的,也是顧青。</br> 只有除掉顧青和安西軍,他的皇位才穩(wěn)當,他才能像父皇那樣奮斗幾十年,再創(chuàng)一番大唐盛世。</br> 李亨瞇著眼,沉吟道:“李泌,你說如果此時朕突然下旨,命郭子儀麾下朔方軍掉轉刀口,從側翼向安西軍發(fā)起進攻,可行否?”</br> 李泌眼皮一跳,急忙道:“陛下,此事絕不可行!這是在玩火!”</br> “顧青麾下的安西軍,陛下或許未曾親眼見識過他們的厲害,原本安西軍在西域時便驍勇善戰(zhàn),顧青到任后對將士們操練愈嚴,而且聽說后來顧青獨創(chuàng)了一樣非常厲害的兵器。”</br> “此物可發(fā)出巨響,可噴火,一響過后,可中兩百步外的敵軍,臣聽說過此物的厲害,當初的潁水之戰(zhàn),后來的收復洛陽潼關,包括今日三十里外的激戰(zhàn),此物皆有萬夫莫敵之威。”</br> 李亨神情又變得難看起來,緩緩道:“此物朕也聽說過,據(jù)說叛軍對其聞風喪膽。”</br> 李泌接著道:“以安西軍如今的實力,今日就算沒有朔方軍,安西軍必然也能大獲全勝,朔方軍失信未至,陛下或許還能用言語搪塞過去,想必顧青就算惱火,也只能忍了這口氣,但陛下若下旨令朔方軍主動進攻安西軍,不僅朔方軍必敗,而且戰(zhàn)后顧青必反。”</br> 李亨臉色陰晴不定,時而咬牙,時而握拳。</br> 良久,李亨恢復了平靜的表情,淡淡笑道:“朕只是隨口開句玩笑,就算朕欲削弱安西軍,也不會做出自相殘殺之舉,徒令親者痛,仇者快,哈哈。”</br> 李泌遲疑地看了李亨一眼,嘴唇囁嚅幾下,終究化作一聲嘆息。</br> 李亨沉吟片刻,道:“李泌,你速去中軍向郭老將軍傳朕旨意,全軍止步,原地休憩,命身陷敵營的封常清尋機突圍,將朔方軍撤出戰(zhàn)場,告訴封常清,可令將士丟棄一些兵器和鎧甲,做出丟盔棄甲的姿態(tài),我朔方軍非不戰(zhàn)也,實是叛軍剽悍,朔方軍不可勝,故敗撤。”</br> 李泌知道這是李亨早就打定好的決定,聰慧如他,自然不會再勸,否則便是跟自己的前程過不去了。</br> 于是李泌嘆了口氣,從鑾車上退出,找人傳旨去了。</br> …………</br> 戰(zhàn)場上鏖戰(zhàn)仍酣。</br> 神射營一路勢如破竹,從正面向叛軍中軍緩緩推進,馬燧所部騎兵已將叛軍全數(shù)殲滅,此時正不緊不慢地壓在神射營的左右側翼,一邊保護神射營,一邊尋機殲滅叛軍。</br> 與此同時,一萬蜀軍已繞到叛軍大營的南北兩端,在雙方鏖戰(zhàn)激烈之時,蜀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叛軍發(fā)起了進攻。</br> 一萬人的進攻對原本有十萬人的大營來說,其實算不得什么,調撥兩支兵馬沖上去滅掉就好,可此時的一萬蜀軍在南北突然發(fā)起進攻,卻十足給不堪重負的駱駝背上又壓了一根稻草。</br> 此時的叛軍已是腹背受敵,尤其是正面的安西軍節(jié)節(jié)逼近,安守忠調撥了好幾批兵馬對神射營發(fā)起自殺式?jīng)_鋒,然而所有的兵馬仍然無法突進至神射營的百步之內,一輪槍響便倒下一大片,如此迅速且慘烈的傷亡,不僅無法殲滅神射營,反而令叛軍的士氣越來越低落,已經(jīng)跌至谷底,眼看整支叛軍都要崩潰了。</br> 相比叛軍的絕望,沖在正面第一線的孫九石和馬燧卻越來越興奮。</br> 左右環(huán)視周圍,孫九石朝隔得遠遠的馬燧相視一笑,然后孫九石高舉起右臂,大聲喝道:“弟兄們,再加把勁兒,今日咱們神射營立了大功,回頭公爺重重有賞,今日咱們索性打穿叛軍中軍,咱們弟兄們人人都討個官兒當當!”</br> 神射營將士也興奮起來,陣列仍然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一邊推進一邊開槍,槍響伴隨著狂笑,如同過年放鞭炮一樣喜慶。</br> 一騎快馬這時從南面的蜀軍陣列中繞了過來,疾馳到神射營陣列后面時,馬上的斥候一臉驚怒道:“孫將軍,馬將軍,你們莫急著推進了,剛剛后軍的朔方軍突圍跑了,叛軍的西面已打開了缺口,咱們沒法全殲他們!”</br> 孫九石一愣,接著勃然大怒:“哪個雜碎領的兵?臨陣脫逃,棄友軍于不顧,朔方軍全都是雜碎!”</br> 斥候來不及與他多說,狠狠一踢馬腹,飛快向前跑去,他要馬上將這個消息稟報顧青。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jīng)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